(記者 張燦 通訊員 張梅蓮 王影)海州區從城鄉特困、低保、低保邊緣人口、剛性支出人口中逐層過篩,針對醫療、教育、住房等需求分類施救,持續加大低保等社會救助擴圍增效。截至6月中旬,全區累計新增城鄉低保65戶107人,其中,“單人保”施保34戶34人;累計新增城鄉特困供養對象23戶23人。今年以來,海州區共為3346名城鄉低保、特困供養對象發放保障金1124.44萬元,實施臨時救助205戶550人、發放臨時救助金107.59萬元。
為保證將全區符合條件的困難群眾納入救助保障范圍,海州區民政局聯合各鎮街開展新增救助對象入戶核查工作,對新申請救助家庭經濟收入、因病因學支出等情況進行全面細致掌握,確保新增對象家庭基本信息真實、全面。今年以來,全區累計核查比對城鄉低保、臨時救助對象2642戶3984人。
張女士一家納入低保得益于社會救助擴圍增效。去年,新海街道在排查中發現張女士多重殘疾一級,無勞動能力,需要人長時間照顧。丈夫王先生基本上全天在家照顧張女士,一家生活靠父母幫襯,生活負擔較重。但街道民政工作人員在審核中發現張女士家中有一輛車價值超過3萬元,不符合低保條件。張女士多重殘疾一級,出行不便,車輛是其父母購買給女婿王先生的,方便張女士出行。之后所在社區格外關注張女士一家的情況,今年工作人員再次對張女士一家的車輛車損險估值進行核實,發現車損險評估低于3萬元,符合低保條件,夫妻二人被納入保障。
主動發現、及時幫扶讓社會救助充滿溫度。海州區逐漸完善區、鎮街、村社“三級聯動”的社會救助主動發現機制,常態化走訪困難群眾,及時主動發現需要救助的困難群眾。海州區民政局加強與區農業農村、醫保、殘聯等部門的溝通銜接,對基本生活出現困難的群眾及時發現預警、排查核實,依據困難程度分層分類落實救助幫扶政策。今年以來,實施主動發現救助47人,轉介臨時救助中重大病患者至醫保局享受醫療救助174人。
王女士是海州區實施主動發現救助的其中一個例子。王女士家住新東街道,原本有個幸福的家庭,后因家庭變故,離異獨自帶著孩子生活,生活比較困難。今年年初的一次檢查中,王女士不幸確診為惡性腫瘤,突如其來的疾病讓王女士一家的生活陷入困境。新東街道在摸排困難群眾時,了解到王女士的家庭情況,立即協助申請臨時救助,同時主動上門幫助填寫低保申請材料。民政工作人員為王女士發放臨時救助金4032元,推送至醫保局享受醫療救助,同時也將其納入低保,保障一家基本生活。
社會救助擴圍增效也離不開專業隊伍的建設與社會宣傳。海州區民政局開展社會救助政策業務培訓會議,邀請市民政局救助處負責人為全區民政工作人員進行政策解讀培訓,深入淺出地解讀低收入人口救助幫扶政策以及城鄉低保、特困人員供養、臨時救助等兜底保障政策,使鎮街民政助理實現“政策一口清,業務問不倒”。同時,公布社會救助服務熱線,暢通困難群眾急難救助渠道,采取入戶走訪宣講、微信政策推送、重大節日宣傳等多種方式加大分層分類社會救助政策宣傳,不斷提升群眾的政策知曉率。
總值班: 吳弋 編輯: 徐蕾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