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管文靖)一磚一瓦顯鄉韻,一街一村出美景。近年來,連云區高公島街道創新黨建引領基層治理體制機制,積極探索“海島文化+議事陣地+志愿隊伍”的多元共治模式,逐步形成人人參與、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基層社會治理格局。
傳統故事留鄉愁 喚起共同回憶
深入挖掘“高姑救父”故事背后的歷史底蘊及漁家精神,在羊山島博物館展示漁業生產各種傳統技藝、漁民風俗,留住鄉愁記憶。開展“海島文化傳承工程”,在三村主干道建設文化墻,以碼頭彩繪、墻體彩繪、宣傳欄展示等多種形式,宣傳“漁家孝道文化”“高公島地名歷史”“海島紅色精神”。開展“一村一故事”文史黨史資料征集工作,走訪村居老人,共同發掘各村的歷史文化、特產特色、古今名人、村名來歷,保留高公島發展的“老根”,留住鄉愁。
黨群陣地匯鄉音 集聚共商智慧
打造群眾高興來、愿意說、暢心談的多元化議事陣地,通過“線上+線下”多渠道問需、“黨員+居民”互動式共商、“分類+分步”高效率解題、“公示+評議”全過程監督四個方面,不斷提升協商議事的準確性、科學性、實效性。創新“漁村夜話”議事模式,以群眾為主體,村干部、話事佬以“宣傳員”“聯絡員”“服務員”等角色參與,推進服務陣地前移,做到政策入戶,服務進門。建立“一網格一議事角”的“一格一議”協商議事格局,成立3個“議事小組”,搭建“人人是組員”的開放議事平臺,定期召開“小組議事會”,精準解決居民急難愁盼問題。
志愿服務聚鄉親 培育共治力量
著力加強基層志愿服務隊伍建設,探索“村社共建”志愿者培育模式,聯動衛生院、銀行、學校、社區志愿者等多方力量,成立志愿共育學堂,讓志愿者們掌握各種服務知識和實踐技能,精準有效參與社區自治。聚焦“一老一青”兩類群體,培育“銀齡”志愿隊、“青年輕騎兵”志愿隊,積極參與轄區環境改造、碼頭安全宣傳、景區交通疏導等,為居民營造良好的生活環境。創新黨員與能人結對、能人與居民“組團”等形式,動態吸納群眾組建各類自治組織,感召熱心志愿者參與治理,營造“人人是‘管家’,事事‘我’參與”的良好氛圍,展現海島文明新氣象。
?
總值班: 吳弋 編輯: 徐蕾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