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龔潯澤
20世紀80年代初,我家西邊不遠處開了一家小修理鋪,主要修收音機,也帶著修電視機。那里有臺舊的9英寸黑白電視機。當時的生產隊里還沒有電視機,這是我第一次看到電視機,覺得很新奇。
開修理鋪的是一個年輕的叔叔,來自東面的村里。對于周圍的村民特別是孩子來說,這個修理鋪尤其是這臺電視機,為他們帶來了娛樂方式的歷史性提升。
修理鋪迎路朝南有一扇門和一扇窗戶板可以拆卸的木窗戶,門供人進出,窗戶1米來高,窗內緊挨的是一個與窗戶下框差不多一樣高的長條桌,相當于一個柜臺。夏天的黃昏,只要不下雨,他都會把那臺舊電視機從屋內擺到窗戶邊的桌臺上,屏幕對外,插上電源,調好天線,打開電視機,播放節目。
周圍的村民特別是孩子們很興奮,有的吃過晚飯洗澡后,早早就過來等了,更多的人是聽到電視機打開后,一手提著小板凳,一手扇著蒲扇,循聲而來。修理鋪門前有一塊不大的空地,大家按著自己的喜好和剩下的空間,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坐好。廣告時間,大家交頭接耳、拉起家常,一旦進入電視劇畫面,大家便自覺壓低聲音直至只剩電視的聲音。對于村民來說,這既是乘涼,也是娛樂,還是歡聚交流。相比很多天才能輪到一次的露天電影,只要自己愿意,天天都能過來看電視。
早一點的時候電視只能清楚地收到省臺一個頻道。除了需要經常調整電視機自帶的天線外,店主還用竹竿綁了一個自制的天線,架設在店鋪邊的樹上,當電視畫面不清楚或者出現較大的雪花時,就不停地轉動竹竿,多少能有所改善,但即便如此,收視效果也不可能達到最佳。有的時候電視不清楚,拍一拍電視機,也可以穩定一下畫面。
修理鋪每晚放電視,在宣傳了店鋪的同時,客觀上也給村民進行了電視的掃盲,并且帶動了電視機的銷售。
半年之后,莊北的姑姑家蓋了新瓦房,買了臺14英寸的黑白電視機。相比修理鋪前電視機小又舊并且人又多的熒屏體驗,我們經常舍近求遠去莊北姑姑家看電視。再后來,我們家也蓋了瓦房,同時添了一臺黑白電視機,這是一臺12英寸的,我還記得是熊貓牌的。從此之后,看電視成為家里人主要的休閑方式,也讓我們通過電視了解到了許多書本和課堂無法學到的知識。
我家有了電視后,村里很多人家也都有了電視,到修理鋪看電視的人越來越少,但店主卻越來越忙,修理鋪的生意也越來越好,因為他服務的對象越來越多了,修電視機成了他的主體營生。
農村電力原本就不穩定、不富足,跳閘、停電是常事。電視逐漸普及后,由于電力緊張所以經常拉閘限電,室外看電視的現象也并未因此結束。
盛夏時節的晚上,村民原本就有乘涼的習慣,不停電時也會四處溜達。有的時候,本組停了電,幾百米外的組還有電,經常三五成群就溜達到了有電的組,到了正在放電視的村民家,順便去看個電視劇。
我們家在公路邊上,剛好新買了電視機,雖然尺寸比較小,但那個時候近視的村民很少,孩子近視率也不高,沒有聽誰抱怨過電視小,看不清。因為停電溜達過來的南面村組村民們,到了沒有停電的我們這里,有的去了修理鋪門口看電視,熟悉的就直接來我家看電視。
一般情況下,我們家電視機都會放在堂屋的柜子上。開始的時候,大家都到堂屋里看,待擠進來的人越來越多,父親會直接把電視機搬到院子里,放在墻邊的一個小桌子上,拉上一個接線板??措娨暤娜私洺D滿了院子,有的時候院門外都站了不少人。
90年代以后,農電供應逐步穩定,農戶家的黑白電視機逐步更新為彩色電視機,很少再看到把電視機搬到院子里看的現象了。
?
總值班: 吳弋 編輯: 朱蕓玫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