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龐濤
經不住媒體傳播的誘惑力,我也網購了一本作家李娟的《我的阿勒泰》,一則學習李娟的散文寫作特色,二則探求為何一本散文集能帶動一股全國旅游熱。一口氣讀下來,不得不說,李娟的散文寫得清新雋永、賞心悅目,美不勝收。沉浸式地閱讀,如同跟隨作者奔馳轉戰新疆阿爾泰的山山水水,一起觀看那無際的草原、漫天的冰雪、浪漫的篝火、樸實的牧人、傳奇的木耳,還有那難忘的經歷、苦澀的蹉跎。正如作者在“四版自序”中所說:“我坦然于自己記錄的真實經歷與真實情感,卻沒意識到記錄時的選擇與回避。”也許就是這種原生態的描寫與坦誠,讓讀者看到了一位“任性、光明、從容、歡樂”的姑娘,并對她的故事充滿好奇神往。而在這些美好又透徹的感悟背后,我們發現了一種真實的力量。
李娟筆下的阿爾泰,有著一種純凈的大自然之美。作者眼中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全是耳聞目睹的真實再現,你找不出一絲刀砍斧鑿的加工痕跡。讓人如臨其境、可觸可感。讀者已不僅僅是聽她說,而是融入和共鳴。寫戈壁灘的樹:“不久后,果然就看到了樹。已經走了那么遠的空無一物的荒野,突然看到樹,真是難以言喻的感覺”;寫河灘的卵石:“總會時不時發現花紋美麗或奇形怪狀的卵石”“五色晶瑩地盛了好幾只玻璃瓶。瓶子里注滿水,說不出的明亮美麗”。寫云,寫出了云的千姿百態,淋漓盡致,有孤云、陰云、雨云、風云,魚鱗般的流云、攝人魂魄的白云……作者躺在草地上一邊睡覺,一邊欣賞“萬花筒”式的云,是何等的愜意和陶醉。“那些云,大小相似,形狀幾乎一致,都很薄,很淡,滿天都是……這樣的云,哪能簡單地說是‘停’在天空的,而是‘吻’在天空的呀。”這種奇觀異景怎能不令人心馳神往。
在煙火氣里尋找生活的真諦。李娟的阿爾泰經歷,全是平平常常的生活的瑣碎,沒有驚天動地的大事,也沒有大悲大喜的巧遇。她用耐心和堅忍記載著寂寞歲月里的點點滴滴。在喧嘩浮躁的社會背景下,讓人們走進一片圣潔的凈土,耳目一新,又能從貧窮、艱難、無力的境遇里,發現快樂、希望和信心。她的“屬于我的馬”“‘小鳥’牌香煙”“打電話”“我們這里的澡堂”“我家過去年代的一只貓”“鄉村舞會”“巴哈提家的小兒子”“要是在喀吾圖生病了的話”,等等,都是生活中的簡單細微之事,而對于李娟和她的家人來說,又是每天繞不開的大事,關聯著生計,也帶給她們喜怒哀樂。即便是“散步”“放煙花”和外婆的“惡作劇”,在作者的筆下都那么生動可親,讓人回味無窮。事實上,也正是這些“看似隨意、沒完沒了地鋪陳各種記憶里的細節”,才讓讀者產生最珍貴最難忘的不舍。
“有一種堅強叫守望”。要說《我的阿爾泰》最令我迷戀的地方,還不是上述那些美麗的自然風光和親切的動人故事,而是李娟在少女時期,陪同家人輾轉在阿爾泰深山中,與游牧的哈薩克牧人為鄰,在面對一個又一個困境所展示出的堅強和信念。三代人,三個女人,一個小商店,就這么風里來雨里去,一次次無奈地轉場,一次次面對生意做不下去的挑戰,一次次面對狂風暴雨流離失所,她們并未對“一家三口被扔在暮色中的荒野沼澤中”“全家人半夜爬起來跑出去追屋頂”“帳篷四處漏雨”“深夜溫度降到零攝氏度”等耿耿于懷,屬于她們的只有淡然地接受和面對,只有竭盡全力去改變,留在她們臉上的是第二天清晨依舊會送給客人的微笑,還有關心深夜冒雨行走牧人的心地善良。她們已習慣了各類凄風苦雨的來臨,當一覺醒來,又能感慨“因為總算確認了世界仍是如此的,它到底還是沒有把我們怎么樣呀”,這是何等的格局和心態。真是應了“生活虐我千百遍,我待生活如初戀”的箴言。《木耳》堪稱一篇微型報告文學,這是李娟一家一段含辛茹苦的創業史,從無到有,從低價到高價,從獨家經營到蜂擁而上,再到“再也沒有木耳了”,她們毅然放下“加以它的沉重愿望”。于是,“我們的雜貨店又輕飄飄地搬到山上。對來店里買東西的牧人們,我們還是報以微笑。”生活改變了作者的認知,在一次次挑戰中學會了應對和守望。
作家李娟的情感是豐富和真誠的,溫暖著每一位讀者,她的每篇作品都讓人們讀出了美好和光亮,并對未來充滿向往。
總值班: 吳弋 編輯: 朱蕓玫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