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土情深濃似酒———王軍先兩首近作賞析
作者:田隆
今天上午,有幸拜讀王軍先刊登于《揚子江詩刊》今年第四期上的兩首佳作,如同心靈之泉被溫柔喚醒,眼前豁然開朗。這兩首詩,以細膩溫婉的筆觸,勾勒出對故鄉的深情回望與自然之美的頌歌,深刻展現了詩人內心世界的豐富與對生活的深刻體悟。
《對故鄉的詮釋》,情感真摯,引人共鳴。詩中通過“偏僻的村莊”“奉若神明”等詞語,表達了詩人對故鄉的深厚情感。詩人將故鄉視為靈魂的棲息地,這種情感的抒發真摯而動人,迅速引起了我的共鳴。我讀到此,思鄉之情油然而生,詩人描寫的故鄉也正是我故鄉的模樣,詩人的鄉愁也正是我的鄉愁,詩人的思念也正是我的思念。如同一首悠揚的樂曲,輕輕撥動我的心弦。
生動的細節描寫、強烈的畫面感,令我浮想聯翩。“山上的青松已高過山頂”“那些熟悉的風,還有親人的笑聲/此刻,就在山坡上盤旋”等詩句,詩人通過具體生動的細節描繪,構建了一幅幅生動的畫面,讓我仿佛置身于那個充滿溫情與回憶的故鄉,不由自主地沉醉于濃濃的鄉愁中。
主題深刻、寓意豐富,是這首詩的又一特點。詩人不僅表達了對故鄉的懷念,更通過“那些親人/那些在我生命中定格的親人/是故鄉能夠時刻保鮮的/唯一理由”等詩句,揭示了故鄉之所以讓人魂牽夢縈,是因為那里有我們最重要的親人、最珍貴的回憶。這種深刻的主題寓意,使得整首詩具有豐富的內涵,充滿哲理與溫情,令人回味無窮,不禁發出一聲贊嘆:真是故土情深濃似酒啊!
有一次,我跟王軍先感慨:“唉,真的老了,總是寫回憶過去的文章。”他回答了一句語錄般經典的話:“文學就是回憶。”前天,我將一篇懷念母親的散文《心中的痛》發給他,并感嘆寫懷念母親一文時幾次落淚,心中隱隱作痛。他回復:“內心最疼痛的地方,是用來懷念母親的。”我從心底里欽佩且感嘆:有思想的作家,對文學的理解能夠高屋建瓴、一語中的,既充滿哲理又接地氣,有高度、有寬度、有深度,更有溫度!
如果說《對故鄉的詮釋》是情感的細膩抒發,那么《綠水與青山》則是對自然之美的歌頌。詩人以秋天為背景,通過“掠過水面的飛鳥”“流淌著芳香的河流”“群山環抱,秋風勁吹”等生動形象的描繪,將一幅壯麗的自然畫卷展現在讀者面前。這不僅是對自然美景的再現,更是詩人內心情感與自然景象的完美融合。
在贊美自然之美的同時,詩人也巧妙地融入自己的情感。如“在這個秋天,能讓我記住的就是這青山和綠水”等,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這種情感的抒發自然而流暢,與詩中的自然景象相得益彰,共同構成了一幅和諧美好的畫面。
尤為令人深思的是,詩中的“這個季節最美的風景正列隊而來/這金山銀山也正列隊而來”等句,不僅贊美了自然之美,更寓意著大自然的慷慨饋贈與人類的寶貴財富之源,是詩人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深刻解讀。這種深遠的寓意讓讀者在欣賞自然美景的同時,也不禁對人與自然的關系進行深刻反思。
我有個習慣,好的文章讀兩遍。當我再次細細品讀王軍先的兩首詩時,仿佛被一種無形的力量牽引,穿越至那深情厚誼與壯麗自然交織的詩意世界。每一次翻頁,都是一次心靈的觸碰,每一次誦讀,都是情感的共鳴。
我沉浸在《對故鄉的詮釋》的溫柔鄉愁中,那些文字如同細密的雨絲,輕輕拂過心田,喚醒了深藏的記憶。為了讓這份情感更鮮活,我邀請我的孫女雨嫻和孫兒云海,用他們那清脆悅耳、標準流暢的普通話,為這首詩賦予了新的生命。他們的聲音,如同山間清泉,與詩中的意境相得益彰,讓那份對故鄉的懷念之情更濃厚而深遠。
而當他們轉而誦讀《綠水與青山》時,我仿佛隨著他們的聲音,一同漫步于那片被秋意染遍的山水之間。綠水悠悠、青山疊翠,飛鳥掠過水面,秋風輕拂山林,一切都顯得那么和諧而美好。眼前浮現的是我的故鄉,一個依山傍水的秀麗小山村———云門寺。孩子們的朗誦,為這幅自然畫卷增添了幾分純真的色彩,讓那份對大自然的熱愛與敬畏之情,更加真摯而動人。
這一刻,我深刻感受到詩歌的魅力所在。它不僅僅是一種文字的藝術,更是一種情感的傳遞,一種心靈的交流。王軍先的這兩首詩,正是通過其深情而細膩的筆觸,將我們帶入了一個個充滿情感與畫面的世界,讓我們在品味中感受生活的美好,在共鳴中領悟生命的真諦。
連讀兩遍之后,我更加確信,好的詩歌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它們如同陳年的佳釀,越品越有味;又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我們的心靈之路。王軍先的這兩首詩,無疑就是這樣的佳作。它們不僅讓我感受到詩歌的韻味悠長,更在我心靈深處留下了深刻的印記。
詩人的詩,讓我這個本不愛詩的人愛上了詩歌。
總值班: 吳弋 編輯: 朱蕓玫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