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剪子來戧菜刀
□ 張作琳
近日海州的大街小巷,又不時傳來“磨剪子來戧菜刀”的吆喝聲,我的腦海中頓時浮現出當年我們前村后莊跑著看露天電影的瘋狂情景。特別是《紅燈記》,從唱詞到對白,甚至曲牌和提示語都能倒背如流。
那時年齡小,好多內容都不懂?!都t燈記》里有個假鬼子叫侯憲補,當時根本不知是什么意思。再如當時也不懂什么是主要人物,反正我就是喜歡磨刀人,特別喜歡他那高亢而又拖著長長尾音的一聲“磨剪子來———戧———菜———刀……”的吆喝聲。
大劇團的演出我們無緣觀賞,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村村都有文藝宣傳隊,編排各種節目。那時的九里七村是公社駐地,村大人多,人才濟濟。他們每年都排一出大戲,我印象較深的有《沙家浜》和《紅燈記》。我們大隊書記顧介遠聽說他們排了《紅燈記》,就拉著石橋醫院駐我們村分院的王普卓醫生前去要戲(王醫生的姐夫是九里七村支書)。這才使我們在1968年過年時第一次看到了京劇《紅燈記》。此后村里到處都是“磨剪子來———戧———菜———刀”的吆喝聲,有時真假難辨,久而久之,還耽誤了那些東奔西走的磨刀人的生意。
自1970年冬京劇電影《紅燈記》放映后,我們才知道什么叫高水平,村劇團是不可與之同日而語的。同時我們的游戲也增加了新的內容:一派演鳩山和王連舉,一派演李玉和和柏山游擊隊,每次我都自告奮勇地演磨刀人,就是為了喊那一嗓子調不在調、腔不在腔的“磨剪子來———戧———菜———刀……”過過癮。
后來不知什么原因,或許是本小利微,或許是家家買了磨刀石,或許是制刀工藝改進后刀不用磨了,反正農村里走街串巷吆喝著“磨剪子來戧菜刀”的手藝人是基本看不到了。
這幾年海州東方悅城南門外,竟然來了一位磨剪子戧菜刀的手藝人。老師傅姓楊,為人和藹,手藝高超,收費合適,不用吆喝也活計不斷,很有人緣。
現在的海州,不僅有了坐攤的磨刀人,而且有了沿街叫賣的游商,也算是歷史的回歸吧。
?
總值班: 吳弋 編輯: 朱蕓玫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