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作琳
?
春節一過,又到了吃地菜的時候了。小時候吃過餃子拜過年,便隨著奶奶到地里剜它們,攢到正月初七好做“仙人腦子”吃,說吃了這“仙人腦子”一年不頭疼。
上初中時學習了《農業基礎知識》,才知道地菜的學名叫“薺菜”。為此放學以后,我還專門跑到媽媽和奶奶跟前說:“你們都錯了。做‘仙人腦子’的那種野菜叫薺菜,不叫地菜。”媽媽和奶奶只是笑笑,也不爭辯。奶奶還說:“我大孫子上學長學問了。”從此我們家里人都把地菜叫薺菜了。對于那些聽不懂的人,還會特別強調一下“薺”的讀音。
后來讀了《菜根譚》,才知道奶奶為什么每次挖地菜都帶著一把長舌鏟子,還把挖地菜叫作“剜”地菜。書里說那地菜“正月吃根,二月吃苗,三月吃花”是有現實根據的。你看春節剛過,地菜的苗雖然很小,羞答答地躲在麥苗的碧葉下,但那條細長而雪白的根,經過一個冬天的孕育,富含營養,怎可不吃?到二月份這根就柴似老草,只能吃葉了。而到了三月份,在春風春雨的滋養下,地菜的莖拔節而起,頭頂花苞,昂首而立。所以要吃地菜的花,一定要趁早,一旦花開已盛,那就失去應有的滋味了。
因此,在我的老家西拱齊,不僅正月初七吃“仙人腦子”,還有“三月三,吃仙丹”的習俗。就是用薺菜花煮雞蛋吃,說吃了它一年不頭暈。不管是“吃仙丹”,還是吃“仙人腦子”,都是在強調薺菜的藥用價值。
小時候吃薺菜,我總覺得大人們是把它當成主食來吃的,后來糧食夠吃了,才把它當作一種生活的調劑,以此提高人們的食欲。因此就有了媽媽的燙薺菜拌蝦皮、拌雞蛋皮、蒜蓉薺菜和薺菜炒雞蛋等吃法。
由于野生薺菜產量少,更顯金貴,可不是每天都能夠吃得上的。現在有了人工種植的薺菜,產量上來了,會吃的人便開發出了薺菜餃子、薺菜包子、薺菜餡烙餅、薺菜屑烤餅干等美味食品。
更有甚者,比如我,還專門買來冰柜,將用開水燙過的薺菜分裝成小份冷凍起來,一年四季,想吃時就取出一份,想咋吃就咋吃,隨心所欲,誰也管不著。
總值班: 吳弋 編輯: 朱蕓玫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