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紅軍
影響中華民族千年的《三國演義》是一個時間概念,也是空間概念,更是一個文化概念。三國演義留給我們不只是一段歷史,更有豐富而深刻的東西,有待我們去發掘、去認知這段歷史,這段歷史看到了什么,取決于我們的心靈。歷史是遠去的現實,現實是歷史的再現與組合。當然,對于那段久遠的歷史,我們都是陌生人。只能從遺留下來的史書里,尋找與研究書中的人和事。
亞洲的企業家們把《三國演義》《孫子兵法》《菜根譚》作為經營管理的指南,業務推銷的參謀,修身養性的必修課。這個社會需要關羽這樣一個義薄云天的美好形象,更需要這樣一個呵護心靈的精神支點,現代書法藝術大師、詩人于右任先生,曾為關帝廟題過一副對聯:孔夫子、關夫子、萬世兩夫子,修春秋、讀春秋、千古一春秋。《春秋》一書代表著民族精神,“忠義”二字,團結了中華兒女。這也是對孔夫子、關夫子膜拜的歷史意義和時代意義。
從古至今,人們都需要一種信仰,于是對義深深崇尚。這也是千百年來,人們對關羽崇拜不衰的心理因素。在這個社會中生存,人們需要相互支持,需要精神依靠,需要心靈相托,更需要一種深入靈魂的信任與關護。“義氣”其實就是心靈契約,是一種神圣的承諾,也是一種同心共赴的誓言。人們常說,身在江湖、身不由己,其實江湖英雄最看重江湖義氣,而江湖義氣又最不可靠。現實社會中很多人見利忘義、賣義求榮,互相傾軋。所以人們對“義”的呼喚與敬仰是永恒的。于是借助于神明共立誓言,互相保證,也是作為心靈的承諾,以此互相關照。因此就有了結拜。
劉、關、張的桃園三結義,后續趙子龍。就是拜把兄弟的最初原形。鷹游集團董事長張國良創業初期十個生死與共的兄弟姐妹也是個典范。信仰必須相信、信任、然后挺直脊梁,抬起頭來仰望,并作為自己的楷模效仿,而不是跪拜。“義”就是一種信仰,具有永遠的號召力。真正的信仰是建立在心中的仰慕。
平民百姓敬仰關羽,就在于關羽的忠、信、義、勇四個字可概括他的人品。他的義、他的精神、他的品格,無愧于天地。可謂:“仰之如日月,畏之如雷霆。”統治者需要這樣的楷模,需要忠誠。如果沒有了義,也就沒有了忠誠。商人需要這樣的誠信、無義就無誠信,就沒有合作,也就無利潤可賺取。張國良的誠信與膽識,帶領團隊在商界打拼出一片新天地,才成就了今天輝煌。所以商人把關羽敬奉為武財神。善男信女需要這樣的一個偶像。沒有義、也就沒有情,也無法寄托山盟海誓的承諾。百姓需要這樣的神靈,假如沒有義,也就無信仰。我們的誓言,誰來佐證?
關羽的人格魅力,是不容置疑的,所以才能名垂千古。
俗語講: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從大局講,關羽是大將之才,適合協助主公工作,戰略上不能統領全局。關羽的性格缺點,其實就是自大、自矜,就是因為這個缺點,破壞了諸葛亮匡扶漢室江山戰略——聯吳抗曹。直接導致了劉備集團蜀漢基業的垮塌。
諸葛亮曾說過:“云長平生傲上而不忍下。”意思就是說關羽對待上級傲慢,對待下級也不能忍,也就是說不能體量下屬。關羽也經常說自己:“天下英雄,聞吾之名,盡皆縮頸而奔。”當年劉備封馬超為“平西將軍”的時候,關羽竟然要離開荊州和馬超比高低,可見關羽這個人的可怕之處。諸葛亮見狀機智地寫信說:馬超只能和張飛并駕齊驅,比不上云長。這時候的關羽竟然還把這封信給同僚們看。可以講云長也是好大喜功。
關羽跟黃忠交手,實質兩人武藝在伯仲之間,關羽后使了個拖刀計,使黃忠馬失前蹄落馬。關羽是放了黃忠一馬沒有殺他。第二天對決,黃忠的百步穿楊之術百發百中,然而黃忠的箭只射了他的頭盔,也放關羽一馬。說起來都是英雄相惜。劉備封黃忠為五虎將后將軍,關羽表示:“黃忠何等之人,與吾同列?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虧當時費詩說:“漢中王與將軍有結義之恩,如同一體;將軍即漢中王,漢中王即將軍也,可與同休戚,共禍福,不宜計較官號之高下,爵祿之多寡也。”關羽聽費詩一說,這才不再吱聲。
關羽一生戰績卓著,自桃園結義,隨大哥征黃巾,溫酒斬華雄,虎牢關戰呂布,徐州斬車胄,白馬斬顏良,延津誅文丑,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白河智用水,華容釋曹操,長沙釋黃忠,單刀赴會,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征樊城刮骨療毒……
如此之多的戰功,足以使他成為三國超一流猛將,名震華夏。
忠、信、義、勇,從千里走單騎與他在家鄉懲惡可以證明。這是我們后人最需要學習的,也是現代人最缺乏的擔當與忠義,政府與各企事業團體機構用人,都不會用腦后有反骨之人。關羽有蓋世武功、膽大心細、有一定計謀;他即能帶陸軍也能帶水軍,這也是過人之處。
《三國志》記載:“權遣使為子索女,羽罵辱其使,不許婚,權大怒。”意思是孫權曾經派使者為兒子提親,關羽辱罵使者,不答應兩家聯姻,還羞辱孫權,讓孫權非常惱怒。從關羽對于這種聯姻的做法,可以看出他相當不成熟。不嫁女給東吳,無論是出于自身清高還是對劉備的忠心。在當時復雜的條件下,都是不可取的。他其實可以上報劉備,一切按程序走,這樣也不至于夾在中間難做人。在這件事情上,得罪了孫權,加上荊州本來就頗具爭議地方,戰略位置歷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孫權、曹操都想得之。
再加上平時關羽會用蔑視的眼光看同僚。公安守將傅士仁因為關羽經常輕視自己,所以一直懷恨在心。在南郡失守之后,傅士仁便立刻打開城門投降,轉投東吳。江陵守將麋芳(注:劉備舅老爺)見傅士仁已經投降,索性不再抵抗,同樣獻城投降。身在樊城之下的關羽猝不及防,被東吳呂蒙和樊城守將曹仁夾擊下腹背受敵,導致兵敗。關羽從樊城撤出戰斗,帶著僅有數百騎,沿小路退到遠僻的山地小城——麥城(今湖北省當陽縣東南方向),關羽走投無路,最終被東吳所擒,孫權勸他投降。關羽義正詞嚴地加以拒絕:“戰敗了,無非一死,你們還能怎樣?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毀其節,身雖殞而名可垂于竹帛。我的名字不會因被你們殺害而失去光榮。”后在“當陽(麥城)與其子關平同時被害,一代武圣時年58歲,時為建安二十四年十二月初,人生就此草草落幕。
我們后人在回顧這段歷史時,對于關羽的遭遇無不扼腕嘆息。縱觀古今,無論成敗都必然有英雄產生。孟子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為大丈夫。”其實人生處處有麥城之路,只是有的人走通了,有的人沒有走出那個困境。自從有人類以來,就必然產生戰爭,人們向往和平,但是又無法避免戰爭。戰爭、征服,或者死亡,將軍、政治家就是在這樣背景下煉成的。從古至今,歷史在繼續,戰爭也仍在繼續。有戰爭就會有英雄,有英雄必會產生傳奇。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歷史的天空閃耀著幾顆星。我再次重復一下他們的名字:曹操、劉備、孫權、呂布、袁紹、關羽、張飛、郭嘉、荀彧、周瑜、魯肅、諸葛亮、張遼……
也是他們的名字,讓歷史多了一份厚重。
【作者簡介】王紅軍 中國攝影網會員,中國散文網會員,江蘇攝影行業協會會員,江蘇攝影雜志特約采編,連云港市鏡花緣研究會理事,連云港市新聞攝影學會會員,連云港市歷史文化研究會會員,連云港市攝影家協會會員,連云港市作家協會會員,連云港市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連云港市文物保護學會會員,連云港市武術協會會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