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清晨,兩輛廂式貨車停在267省道邊,一箱箱經過精心包裝的葡萄從贛榆區城西鎮東朱堵村“緒貴葡萄園”搬運裝車。進入葡萄園中,串串葡萄晶瑩剔透,空氣里飄散著葡萄的清香。
今年54歲的于緒貴,是贛榆區城西鎮地地道道的農民,2012年以前從事傳統的稻麥兩熟的種植,經濟效益一直不好,僅夠解決家庭溫飽。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于緒貴到石梁河的朋友家做客,朋友帶他參觀了葡萄園,看到成串的葡萄掛滿枝頭,給朋友帶來豐厚收益時,他便下定決心:我也要學著種植葡萄,讓日子過得富足一些。
說干就干,2013年于緒貴開始嘗試種植葡萄,由于沒有經驗,他照著傳統方法管理,效益并不可觀。帶著一股不服輸、肯吃苦的勁,于緒貴又去多處的葡萄基地學習種植技術,學成歸來后,于緒貴從一個棚子干起,有點成果后,又繼續流轉土地,并且緊跟市場需求,不斷更新和淘汰葡萄種植品種。如今,他的葡萄園占地30余畝,建成了16個全天候日光溫室大棚,種植有陽光玫瑰、紅提、夏黑、巨峰等8個品種,基本能滿足不同時間段各類消費群體的購買需求。“為了保證葡萄的香甜口感,我堅持讓葡萄自然成熟,并且通過本村小油坊和蛋雞養殖戶等途徑,采購豆粕、雞糞等各種有機肥料,不但解決了他們的后顧之憂,而且也使我的葡萄實現了綠色種植。”于緒貴自豪地說道。
記者在他的葡萄園中發現,郁郁蔥蔥的葡萄架子上,葡萄并不算多,便問道:“感覺有點少,這是產量不好嗎?”于緒貴笑著說:“今年的瓜果多少會受點雨水的影響,不過我這個葡萄不是產量少,我是故意留這么多的,就是為了保證每一顆葡萄的質量和口感,這樣吃起來口感最好。”果真,雖然每株葡萄樹只有五六串果子,但是個個晶瑩剔透、果粒飽滿。于緒貴邊介紹邊拿起剪刀剪了一串夏黑葡萄遞給記者品嘗,拿起葡萄,還未送入口中,就聞到了甜甜的葡萄味,咬進嘴里,鮮甜多汁,香味立馬溢滿整個口腔、鼻腔。
品嘗了他的葡萄后,我們紛紛為他豎起了大拇指,于緒貴笑著繼續介紹,為了使葡萄一年四季都可以供應市場,便對適合本地種植的葡萄品種進行了數輪的篩選,對16個日光溫室大棚進行改良,引進以色列和荷蘭的先進技術,全方位為葡萄生長提供優良的生長環境和強有力的技術支撐。每年別人在臘月里走親訪友,他卻南上北下去向同行取經,經過7年的摸索,如今于緒貴的種植技術不僅可以將葡萄生長周期拉長,還讓葡萄的產量更加穩定,由原來的畝產2000斤到現在的畝產4000斤,每畝收益都是原來種植水稻的數倍,于緒貴也富裕起來了。
在實現了自己富裕的“小愿望”后,于緒貴有了一個“大愿望”———帶動鄉親一起致富。于緒貴無償地將葡萄種植技術傳授給周邊村民,目前,在他的帶動下,周邊有10多戶農民從事葡萄種植,種植面積超過400畝,畝產值在2萬元左右。
6月以來,駕車來采摘的顧客絡繹不絕。在于緒貴的葡萄園,我們遇到了從海州區來的一家四口,他們告訴記者:“在超市里買到了緒貴葡萄園的葡萄,覺得他家的葡萄個大,口感鮮甜,特別是陽光玫瑰葡萄果肉鮮脆多汁,還有一股濃郁的玫瑰香味,兩個孩子堅持讓我們到現場采摘。”如今,緒貴葡萄已成為市民舌尖上的美味。
“政府給我們的支持也多,鎮電商辦在全鎮開設電商培訓班,邀請市、區專家來鎮進行技術指導和電商業務培訓,帶動全鎮返鄉創業人員就業,全鎮在各大銷售平臺上共有近300戶的店鋪銷售我們本地的各類農副產品,大家不用為銷路發愁。”談到下一步的發展,于緒貴信心滿滿:“我要利用好267省道臨村而過這一地區優勢,依托葡萄產業,進一步完善葡萄園周邊的配套設施,大力發展葡萄采摘農家樂,帶動更多的群眾種植葡萄發家致富,讓東朱堵村成為葡萄種植村。”(記 者 李慧 通訊員 張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