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是一個國家向上發展的動力源泉,也是一個民族綿延不息的情感寄托。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促進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相統一,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作為500個全國新時代文明實踐試點之一,通過2年探索,文明實踐正在連云港市贛榆區產生一場精彩蝶變。
全域推動,制度創新聚合“文明力量”
贛榆地處蘇魯兩省交界,農村地域面積大,在城鄉二元結構加速消融、新舊價值觀念激烈碰撞的時代背景下,新需求、新問題、新矛盾不斷涌現。用什么凝聚農村合力?靠什么贏得農民認同?以什么塑造思想陣地?
面對這些問題,贛榆從實踐中找到了答案。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是黨中央重視和加強基層思想政治工作的戰略部署,是打通宣傳群眾、教育群眾、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的重要舉措。贛榆區緊緊抓住全國試點的機會,聚焦目標定位,積極探索創新,奮力打造新時代文明實踐的“蘇北樣板”,努力為全省乃至全國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提供可示范、可參考、可復制的經驗。
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健全工作體系是保障,建立工作機構是基礎,落實工作制度是關鍵。贛榆區將區委書記作為第一責任人研究、部署、督查試點工作,建立40家區級部門單位參與的聯席會議制度,推進區內各類資源統籌整合、共享使用;和江蘇海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結對開展理論宣講下基層活動,擇優選取15家文明行業、150家文明單位企業與實踐所站建立共建機制,實現資源共享、陣地共建、工作共謀、活動共做。
翻開贛榆新時代文明實踐的“數據庫”:全區15個鎮463個行政村建成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120余個機關事業單位、200家企業、70余所校園建立新時代文明實踐點,實現四類實踐機構全覆蓋。全市率先探索建成墩尚鎮、城管局城市“紅榆傘”、青口鎮黃海社區等一大批實踐所(點)站,開設“文明贛榆”微信公眾號,每日發布文明實踐一線資訊。贛榆區的文明實踐有效地聚合了社會資源,拓展了服務功能,讓黨的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讓文化活動浸潤鄉村院落,讓科學技術走進田間地頭,讓文明新風融入百姓生活,構筑了農村基層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路徑和新陣地。
因勢而為,“山海平原”走出區情特色
因地制宜、因時制宜開展文明實踐,各地均在努力探索。彰顯地方特色,贛榆區秉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出發點,抓牢基層治理現代化的落腳點。贛榆是一個具有中國地域特色的縣區之一,三分之一沿海、三分之一平原、三分之一山區。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文明實踐需求,贛榆精心設計了各具特色的項目和載體。
在沿海地區,針對5個鎮、42個漁業村漁民流動性強的實際,打造“村頭、碼頭、船頭”三個服務平臺,在村頭,建立文明實踐體驗室;在碼頭,成立黨政軍警民五位一體的“海燕志愿者服務大隊”;在船頭,開展“五星級文明船舶、船員之家、黨員示范船”評選活動,隨時隨地開展文明實踐活動,做到“漁民在哪里,文明實踐就延伸到哪里”。
在平原地區,針對群眾居住集中、產業相對集聚的特點,深入“車間、坊間、田間”三大場所。在車間,推廣“師+徒”親情職工關系,打造“鮮在海頭”“果香黑林”等16個電商產業園,幫助村民家門口就業;在坊間,組織300名網格員和“鄉理鄉親”理論宣講志愿者進村入戶開展理論宣講、政策解讀、科學普及等活動,將新思想、新政策送到群眾身邊;在田間,組織400名鄉村振興專干和農技專家與群眾一起蹲地頭、鉆大棚、解難題,落實涉農服務項目,精準性指導農業生產活動,做到“把志愿服務送到離群眾最近的地方”。
在丘陵山區,針對外出務工、三留守人員較多的現狀,開展“照顧好老年人、服務好中青年、教育好青少年”三好服務。成立“微心愿”“夕陽紅”“一滴水”“鄰里守望”等30個老人日間照料中心,開展志愿陪護、義務體檢等服務;為中青年留守婦女免費開展電商培訓、提供就業信息;為留守兒童設立愛心驛站、“紅榆傘”護學崗,開展“你的心愿,我來實現”等志愿服務活動,讓不同年齡段人群都能得實惠、精神上受關愛。
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重在群眾參與、難在引導融入。贛榆新時代文明實踐,通過坐在門檻上交流,走進田野里服務,解了理論學習之“渴”,解了陳規陋習之“弊”,解了民生關注之“憂”,解了基層基礎之“弱”,解了干群關系之“結”,時代新風深入人心,百姓生活越過越好。
馭時而進,通盤謀劃打造“蘇北樣板”
建設“強富美高”新江蘇,是習近平總書記的諄諄囑托和殷切期待,今年已進入第6年。作為經濟強、百姓富、環境美的綜合體現和最終落點,社會文明程度理應有更深的內涵和更高的追求。
兩年深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已經產生積極成效,也積累了一定經驗,作為全國試點地區之一的贛榆,更要乘勢而上,順勢而為,推動文明實踐向縱深發展。
贛榆區堅持系統思維、通盤謀劃,以“四個結合”為抓手,把實踐工作貫穿融入到社會發展各方面。與基層黨建相結合,不僅要走出自己的路,還要走出一條可借鑒可復制的路。隊伍建設上,贛榆放大先進典型示范帶動作用,重點培育30名標桿型、150名骨干型書記,打造開放共享的村社綜合體、百姓會客廳、黨建主陣地。
將文明實踐與社會治理相結合,強化綜治牽頭、司法為主、公檢法訪6部門銜接聯動,運用“新鄉賢”調解工作室,全領域推動醫患矛盾、交通事故、勞動爭議、住宅建設等9個專業調解委員會發揮作用。
立足地區特色,與鄉村文化建設相結合。切實發揮區鄉賢館、鎮鄉賢會、村鄉賢工作室等作用,教育引導2200多名新鄉賢投身文明實踐志愿服務。穩步推進鄉鎮數字影院建設,青口鎮、沙河鎮、柘汪鎮等地影院建成投用,占比超20%;實施區圖書館擴容、鎮文化站提升、村文化室布點,建成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228家、圖書館分館150家,沙口村、西棘蕩村、古城村等一批升級版農家書屋免費開放。
與促進群眾互助相結合。開展鄰里互助一家親活動,打造“知心姐姐”“青口大爺”等一批群眾身邊不走的服務隊伍,讓廣大群眾切身感受到新時代文明實踐帶來的變化和好處。
贛榆依托蘇魯交界地理位置,將提升新時代文明實踐全國試點地區的輻射能力,以更開闊的視野格局放大示范帶動效應,鏈接更多優質資源,提高移風易俗、志愿服務的實效。
“文明因交流互鑒而豐富多彩,文明因躬行實踐而熠熠生輝。”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是人民的期盼、時代的呼喚,贛榆將用文明實踐的平臺詮釋新思想,用文明實踐的力量助推新作為,用文明實踐的成果點亮連云港高質量發展、后發先至的新征程,把總書記囑托的“社會文明程度高”,轉化成贛榆文明實踐的“硬核資源”。(連云港市文明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