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云港市工投集團徐圩投資公司
陳友春
【連網】 離開鹽鄉十幾年了,而鹽鄉的一草一木始終在我心頭縈繞,其中就有廣播喇叭使我至今不能忘懷,它就像一朵朵牽牛花連接工區、小組、灘頭和人家。它是宣傳黨和國家政策的窗口,也是企業指揮生產的司令臺,更是鹽鄉兒女獲取新聞、休閑娛樂的渠道。
記得七十年代初,我在工區小學讀書,那時候有收音機等家用電器的人家極少極少,唯獨組長家有一個喇叭,空閑的時候伙伴們總愛去組長家聽喇叭。喇叭有碗口大,里面是黑黑的紙盆,有根電線接地,聲音不大。主控的地方在工區,有一部既可以收音又可以對講的機器。主要用途是指揮生產、天氣預報、上傳報表等,特別是上傳報表的情景使我現在還記憶猶新,為了報數方便組長經常將阿拉伯數字說成:“拐洞拐洞、兩兩腰腰”,意思是“7070、2211”,每當報完以后伙伴們感到好奇發出陣陣笑聲。進入八十年代,隨著鹽鄉的經濟發展,鹽鄉的通訊業也隨之壯大起來,從鹽務局到各鹽場先后辦起了“廣播站”,配備了“播音員”;各類廣播設備也得到改善,“小喇叭”換成了鉛鋁合成的“大喇叭”,聲音能傳出里把遠,線路一直從局所在地新浦通往各個鹽場;功能在服務鹽業生產的同時也增添了許多,如:“鹽務局新聞”、 “本場新聞”、“每周一歌”、“地方戲”、“各類通知”等。上中學的時候,每逢暑假的時候,總喜歡上灘逮魚摸蝦、扣小鳥,每天清晨當喇叭里傳來婉轉悠揚剛剛流行的“每周一歌”時,那心情愉快極了,總愛跟著喇叭哼上幾句,逮魚摸蝦、扣小鳥的勁頭更足了;每天傍晚當喇叭里傳來自己工區發生的“好人好事”新聞時,有時聽得竟然忘記了吃晚飯。通過在實際工作中的應用和探索,部分工區在使用廣播喇叭方面更有經驗、更快捷方便了,將要通知的事宜規定成形象的音樂,不用講話職工們就知道要干什么事。如我家附近的一個工區,無論白天還是晚上廣播喇叭里只要響起《洪湖水浪打浪》歌曲,職工就知道天不好要下雨了,趕快上灘保鹵、拉塑苫池,如果響起《九九艷陽天》職工都知道天氣晴,馬上去灘上出鹵、收塑料布,運銷站火車皮到站要走鹽的時候,喇叭里傳出“咱們工人有力量”的音樂,不用人說大家都知道火車來了要走鹽了。喇叭的使用既方便了鹽鄉生產,也練就了一大批指揮生產干部的講話能力和水平。有的工區干部利用喇叭開早會,布置生產、傳達預報,在沒有講話稿和提綱的情況下,一講就是個把小時,而且不會重復,使生產布置的井井有條、清清楚楚、通俗易懂,工人們也聽的有滋有味、容易接受。當然喊喇叭也需要鍛煉,也要有膽量和勇氣,不然就會怯場和鬧出笑話來。記得有一年我們工區剛剛分來一名“技校生”,正常情況下工區只要有人,他一般不喊喇叭,剛巧有一天工區只有他一人值班,正好接到一個電話內容是:“木船公司,有位同志老爹去世了,請速回家。”情急之下,這位同志終于鼓足勇氣打開喇叭緊張地喊道:“木船公司注意啦!你老爹去世了。”頓時引起各小組聽喇叭的職工哄堂大笑,他自己也意識到喊錯了立即關閉喇叭。
離開鹽鄉十幾年了,真想再聽一聽伴我成長的鹽鄉喇叭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