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工投集團徐圩投資公司 葉維友
【連網】 夏日的夕陽,余暉甚濃,肆意灑落在這片鹽田,以及鹽田邊破落不堪的紅黑瓦房上。一條油亮寬敞的柏油路從鹽田腹地橫穿而過,切去一條圩子二分之一的灘身,一半波光粼粼,一半廠房競起,映襯出水域間三兩忙碌鹽工。孤寂的目光,似驚似喜,似乎又是夾帶著一絲迷茫的沖動。他們沉寂四千年的生活環境,剎那間,就這么變得如此喧騰。
曾幾何,這還是連片的溝溝坎坎,錯落有致的鹽田與橫豎交叉的鹽河制造出一段段輝煌的淮鹽歷史,沉淀出底蘊豐厚的淮鹽文化。誰曾想,生息了四千年的咸水灘,幾經滄桑,也會在社會繁榮發展的進程中,被沿海開發熱潮擠出海岸線,行將消失殆盡。也就幾年的時間,當我們再從這片灘涂走過,就怎么也找不到一條完整的圩子,一份完整的灘。不是被路橋橫斷的,就是被潮河豎切的,還有就是被廠區大片分割的。路是新的,河是新,唯有剩下的半條圩子半份灘依舊在拖延歷史。
如今的鹽場如同一只四不像的動物,昂首崛起的是建設廠房的塔吊,挺身翹望的是產鹽依舊的半條圩子半份灘。似乎從遠古承載而來的鹽場人家,顯得更加矮小。幾縷炊煙怎么也融不進建筑工地車輛揚起的沙塵,打樁機冒出的濃煙。埝埂上血紅的海英草,因為孤單而仰望頭頂的天空,天空不藍。舊鹽河邊一叢叢灰頭土面的大米草伸著長長的脖頸,彎著細腰在看自己映在水里的倒影,使水面一片蒼綠。一處搭建在鹽河上的過往木板艞傾斜在水邊,一頭插向水里,一頭壓倒巴掌大的大米草,與不遠處橫跨鹽河的鋼構式水泥橋形成鮮明的對比。在咸水灘戲耍慣的候鳥,這個夏天沒有來。或許他們嫌棄這半份灘的空間太小,重新尋覓棲息余生的去處。也或許是鹽鄉的新生代戀上網絡游戲,再也沒有童年與候鳥戲耍一番的興趣,讓候鳥尋找新的玩伴去了。
唯有精神不減的還是我們祖輩煉海的這批淮鹽人,即使彷徨,也不舍心中的希望。即使只剩下半條圩子半份灘,因為淮鹽情結,他們也情愿忍受最后的孤寂,一如既往描繪淮鹽最后的斑斕,為它留得夕陽無限好的美譽,為世人青睞。這是一種承上啟下的責任,它肩負著終結淮鹽歷史和開創鹽鄉未來的雙重使命。窮則變,變則通,通就能形成共識,凝心聚力去實現同一個夢想,這是時代的賦予,也是淮鹽人畢生堅守的追求。
淮鹽的背影在后鹽場時代的變遷中漸行漸遠,暫時存放的半條圩子半份灘,最終也被現代化的城區和廠房擠進歷史,但也會因為淮鹽純潔奉獻的品質和創新耐勞的精神,在新生代淮鹽人身份蛻變的歲月里被記憶,激勵他們盡情釋放千年逆來順受的孤寂,包容博取,積聚智慧開創一個全新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