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記者 張晨晨 攝影 牟進勇)“嘟!”一陣悠長的汽笛聲穿過暗夜的海上——11月25日晚間7點鐘左右,一艘漁船行經了開山島西岸,守島民兵劉文金舉起手中的手電筒,在空中比劃著對這艘船發出安全信號。王仕花站在一旁,盯著不遠處兩塊島礁上的航標燈。
這兩座分別叫作“大石獅”和“小石獅”的島礁上,安裝了航標燈,對過往船只的安全航行提供了絕佳的保障。“這架航標燈,是1998年左右,在我家老王的建議下,海事局安裝的。它的存在,對過往船只都是一個很好的提醒,免得入夜或漲潮時,他們看不見這些島礁,而引發觸礁危險。”王仕花喃喃道。
11月25日晚,懷著忐忑、興奮等復雜情緒,記者迎來了登島后的第一晚。“晚上就不要隨便出屋子走動了,不安全。”這是劉文金告誡記者的話語。我雖不以為然,不過那時候,確能體會到他這句話的含義——夜晚的開山島,因沒有戶外照明設備,入夜便被無邊的黑暗包裹,可謂伸手不見五指。加上地勢復雜,陡壁斜坡比比皆是;而島上的舊有軍事設施也年久失修,出現不同程度的破損,這些都成了潛在的危險。
王仕花回憶, 在和王繼才一起夜間巡邏時,雖然頭頂戴著探照燈,但在深黑的夜里,那點燈光早就被黑暗吞噬,王繼才因此摔了一跤受了傷;有時他們夫妻倆要為擱淺船員“摸黑送藥”“送掛面”時,則更要注意危險。
此時,記者小心翼翼站在圍欄上極目遠望,也僅僅只能看見十幾海里外的岸邊,閃爍著點點微光。好在,晴朗天氣下,此起彼伏的海潮聲,讓人心生安寧。
因為電力十分緊張,大家便在寫完守島日記后,早早洗漱關燈休息。王仕花的宿舍位于這座“海上布達拉宮”的低矮層,與上層的民兵宿舍隔了幾道門階。在小小的房間內,她挑著一臺光線微弱的小燈,靜靜坐在床前,自從王繼才去世以后,她每天都有些神不守舍,而那臺外界贈送的電視機,她從來就沒打開過。
本以為有了相對穩定的電力供應,守島日子會變得輕松。誰料,昨日一早,就遇到了突發事件。早5點半左右,我摸黑起床洗漱,自以為起得很早的我,卻看到已有守島民兵馬洪波在廚房忙開了。 正當我刷著牙,突然眼前一黑,電燈滅了。“完了,不會是燈絲燒了吧?”我懷著一種“剛上島就帶來麻煩”的負罪心理走出門外,正欲跟馬洪波反映一下,發現他已走到洗漱室門外,詫異道:“廚房停電了。”再望一眼漆黑的洗漱室,他才意識到:“壞了壞了,全島斷電了。”
這是他入島駐扎后,第一次遇到突然的電力中斷問題,一時有些慌神。
王仕花也已經起床,洗漱完畢,聽聞電力中斷的問題,她皺起了眉頭,卻不慌不忙,帶著我們趕到配電房,仔細檢查了一番,便冷靜作出判斷:“是儲備電能用光了。”
開山島白天日光充足、夜間風資源充足,可以利用風能、太陽能發電,配以儲能設備更可以儲存剩余電能,保證惡劣天氣下的持續供電。2015年,市供電部門為他們夫妻倆“量身定做”了一套綠色供電系統。可冬季日光較弱,且照射時間短,遠遠不如夏季能儲備足夠的電能,尤其在如今島上用電設備、人員增加的情況下,用電負荷也在無形中加大,一不小心,就容易造成儲備用電告急。而電力一旦告急,用水用網就成了問題 ,往年斷水斷糧的“艱苦歲月”就會須臾而至。
對于守島時限較短的民兵們而言,島上沒電確實有些不適應,但王仕花早已習以為常,無數個跟王繼才“摸黑”的日子,她還歷歷在目,始終無法抹去——32年,等于384個月,11680天,且絕大多數日子在沒有電的日子里度過。 扎根島嶼32年,王繼才和王仕花守備海防前哨、守護往來漁民安全、守衛祖國領土,把最美的青春奉獻給了國防事業。他們不畏條件艱辛,用心守護著開山島,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業績。 “家就是島,島就是國,開山島雖小,卻是祖國的東門,你不守我不守,誰守?”
望著漫天的繁星,我想到了這句話。
致敬,向海防前哨的守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