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 周瑩 吳昊
這是一個園區實現歷史跨越的五年———
盛虹系、中化系、東華系、衛星系……一個個中國石化產業領域的標桿企業,用座座企業坐標“編織”出徐圩新區世界一流石化產業基地經緯線,托舉起連云港沿海復興的臨港夢。
這是一個園區前所未有的“黃金五年”———
四大產業集群初見端倪、臨港產業框架已經拉開、生態廊道綠潤黃海灣……連云港人一夢多年的“臨港夢”正在徐圩新區逐漸從理想變為現實。
數據顯示:今年,徐圩新區新簽約入駐單個投資超過百億元的重大主導產業項目3個,年底前后將開工建設,還有多個投資10億元以上的下游產業鏈項目正在比選論證之中。這樣的投資規模和投資頻率必將大筆書寫港城臨港產業發展時代篇章。隨著更多的石化產業項目在連云港徐圩新區落戶,徐圩新區必將帶給港城人更多驚喜。
搶抓機遇:項目“井噴”掘金臨港夢
“機者如神,易遇難失。”
建設世界級臨港產業基地是市委市政府在新的歷史起點、面向未來做出的重大戰略決策。
徐圩人承擔了這樣的重任。
這是一個堪稱連云港石化產業發展史上的巔峰之作。盛虹石化產業園,由產業、物流和研發三大板塊構成,目前已經超過300億元的投資,形成了240萬噸/年醇基多聯產、150萬噸/年PTA、近100萬立方米的液體化工倉儲、3個泊位的液體化工碼頭和熱電聯產等多個項目,是連云港開建的最大規模石化產業集群。
“過去的五年,徐圩新區在石化產業發展方面實現了‘占有一席之地’的戰略目標,為連云港成為一個重量級的臨港產業新區奠定了基礎。”徐圩新區的管理者非常中肯地說出了徐圩的擔當。
這種成績的背后是徐圩新區大格局觀:即作為連云港臨港產業發展前沿陣地,徐圩新區勇于擔當沿海開發、國家東中西區域合作示范區、“一帶一路”交匯點等眾多歷史使命,爭做世界一流的臨港產業基地。
于是,徐圩新區擼起袖子干起來了!
“從石油產品到煉化基地,從精細化工到化工新材料產業集群,從烷烴資源深加工到多元化原料加工產業集群……”這些徐圩的變化背后都刷新連云港臨港產業的規模和進度,連云港人發展臨港產業自信也一次次被“點燃”。
激蕩熱土:拓荒者擁抱“新時代”
在徐圩新區規劃展示館,一幅幅老照片將我們的記憶帶回到鹽堿地拓荒的時代。
從第一根樁基、第一條公路、第一個建筑……徐圩新區發展的熊熊烈火通過一個個基礎設施越燒越旺。
建設一座臨港產業基地是一個浩瀚的工程,徐圩新區將其物化為一個龐大的園區產業支撐工程,配備一批具有長遠引領示范效應的重大配套設施,讓徐圩新區成為中國臨港產業基地服務能力最強、管理水平最高、產業承接能力最好的創業熱土。
應急救援保障體系“護住”徐圩新區事故閥門;智慧安全運行保障體系“看好”園區運行的每一寸土地;區域生態環境監控體系“守住”環保底線……徐圩新區用機制管園區,走出了一條全國臨港產業產業基地管理新路,將產業承載力干到實處,讓服務徐圩的藍圖被精心描繪。
這樣的體系構成了園區產業支撐系統,形成了徐圩新區優質服務基礎圈層,輻射了更多龍頭型、基地型項目向徐圩新區聚集,豐富了徐圩制造基因密碼,成為徐圩發展越來越強大的“魔力”。
“中流擊水,奮楫者進。”今天,徐圩新區依靠越來越豐富的產業支撐已經成為連云港工業經濟發展的新標桿、領路者。“正是時代賦予我們的發展氣質和潛能,使得徐圩新區不斷創造連云港臨港產業發展奇跡。”徐圩新區管理者如是說。
探路先鋒:生態園區 一路風景
沿著徐圩新區產業軸一路前行,遠方的云臺山濃綠欲滴。夕陽西下,白鷺驚起,一幅美麗的生態圖景躍然眼前。
這樣美麗的圖景不是國家生態公園,而是一座正在崛起的現代化臨港產業基地常態圖景。
從黃海之畔到云臺山下,從燒香河邊到萬里鹽場……綠色之花堅如磐石地鑲嵌在徐圩新區的美麗畫卷中。因為徐圩人深知這些的綠色底色是徐圩新區獨有的資源稟賦,是徐圩新區最響亮的招商名片,更是徐圩新區成為世界級臨港產業基地的美麗風景。
唯有堅持底線者,才能創造輝煌的未來———
徐圩新區杜絕“先發展后治理”老路子,堅持“寧留空間,不留遺憾”新路子;徐圩新區堅持“寧可慢些,但要好些”的科學發展原則,先后婉拒2000億元以上不符合產業規劃和節能環保準入要求的項目;徐圩新區堅持以大生態格局構筑徐圩新區大發展藍圖,云湖水環境整治、燒香支河和埒子口綜合整治以及香河生態園環境整治讓徐圩新區綠色風景如畫如詩。
底線意識為徐圩新區迎來了尊重和肯定。2014年12月18日,國家環保部、商務部、科技部三部委正式批復同意徐圩新區開展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建設,從規劃就開始著手,打造全新的升級版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這既是對徐圩新區堅持生態發展理念的認同,也標志著徐圩新區正式成為中國臨港園區生態之路探路者。
“既然是探路者,我們就身負使命,必須奮勇向前。”徐圩新區相關負責人表示。
于是,石化污水處理和再生水廠、達標尾水排海工程、固危廢處理處置中心等重大環保工程開建,一場關于世界級石化產業基地大型產業“基礎支撐工程”起步。于是,大型生態綠地復合廊道、226省道防護綠帶、燒香河綠化生態廊道以及埒子河口綠化生態廊道設計啟動,徐圩新區用這些廊道為自己打造了一條生態“綠寶石”項鏈。于是,產業鏈延伸補鏈、物料閉路循環利用、公用工程島等新名詞在徐圩新區逐漸變為現實。綠色徐圩蹄疾步穩,一首產業發展和生態共榮的“多重奏”“交響樂”正在鹽堿地譜寫。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徐圩將這句話變為了“綠色實踐”,香河村人感受最深。產業留白的香河生態園不僅解決了六、七百名“失地”農民就業問題,而且為園區發展騰出了新空間。
今天徐圩新區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設,明天世界臨港產業看向徐圩將成為一個習慣的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