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 周瑩 楊立明
五年,放之于時間的長河,不過是滄海一粟;五年,投射到城市的歷史,不過是長途跬步。然而,剛剛過去的五年,對于連云港經濟技術開發區來說,必將在發展的印記中鐫刻深深的年輪,必將在成長的畫卷里寫下濃重的一筆,必將在未來的期許中留下難忘的記憶。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黃海之畔,作為港城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作為連云港經濟全球化的最重要窗口———連云港經濟技術開發區,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五大發展理念,攻堅克難,砥礪前行,揚帆遠航,不斷推動開放開發,切實當好全市經濟發展主陣地、創新發展先行區和改革開放試驗區。
化資源稟賦 為創新發展新優勢
2016年11月30日,中復連眾復合材料集團有限公司宣布其自主研發的10兆瓦風電葉片全自動液壓加載試驗臺正式啟用,這是中復連眾第二個風電葉片全尺寸試驗平臺,也是國內首個全自動液壓加載的10兆瓦大型試驗臺。2017年1月,江蘇奧神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干法聚酰亞胺制備關鍵技術及產業化技術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2017年8月在福布斯公布的2017年全球百家最具創新力公司榜單中,江蘇恒瑞醫藥榜上有名,成為中國國內唯一入選的“制藥、生物技術和生命科學”類內資企業……這些“高精尖”企業的聚集,得益于市開發區充分發揮自身資源稟賦優勢,創新經濟發展模式,打造全市創新發展先行區的堅持堅守。
凝聚創新之力,驅動集成創新。十八大以來,市開發區以產業公共服務平臺為主陣地,融合研發、檢測、孵化等要素,構建集成、開放、共享的創新生態系統,實現了科技平臺、科技成果、金融資金三位一體聚合。截至目前,市開發區實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63項,大中型工業企業研發機構覆蓋率達90%以上;每年配套5%的財政收入支持創新創業,組建股權投資基金、科技銀行、中小企業轉貸應急資金,在蘇北地區率先成功發行海外債,獲批省科技金融創新合作示范區。
招商路徑創新,為未來發展聚力。十八大以來,市開發區按照專業化改造、市場化改良、公司化改變“三步走”規劃,實施“一統多專”招商體制改革,依托主導產業設立專業招商局,推動招商人員一手抓專業研究、一手抓精準出擊,建立“一支產業基金、一個專業展會、一個中介機構、一個科研院所”的招商“四個一”平臺,完善“產業鏈、投資商、項目建議書”“三個信息庫”。目前該區已經設立了1億元的涌鏵產業引導基金、20億元的動平衡產業招商基金、15億元的高新技術產業轉移基金,實行“以招定投、不招不投”,致力將基金公司打造為“編制外、市場內”的招商局,打通了政府與市場的通道。
啟動系統創新,重構開發區新優勢。十八大以來,市開發區著力弘揚“勤打拼、善攻堅、保落地”實干作風,重點做優“干事”“創業”兩個環境。堅持以人為本,持續推進績效管理制度改革,實行扁平化管理,優化職權配置,以身份檔案制、全員聘任制、崗位工資制、競爭上崗制和招商市場化為主要內容的“四制一化”改革在全國推廣,做優干事環境;堅持以客商為本,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探索“互聯網+政務服務”,加快推進“不見面”審批,致力打造效率高、成本低、服務優的政務服務,做優創業環境。
三大主導產業彰顯特色發展新理念
產業集中度是衡量一個區域產業發展程度的重要指標。市開發區突出骨干企業龍頭地位,發揮產品優勢、產業優勢,充分挖掘產業發展空間,為產業集群加速發展開辟了一條“快車道”。
十八大以來,市開發區依托港口核心優勢和產業基礎,堅持“有限目標、重點突破”,聚焦聚力發展生命健康、先進材料、臨港裝備制造三大產業集群,堅定不移走因地制宜、綠色生態、錯位競爭的特色發展之路,形成了良好的產業結構和發展質態,三大主導產業占比達64.2%;稅收占比達81.5%。
“中國健康港”鐫刻中國創造時代名片。市開發區依托國家級新醫藥產業基地,已形成新型抗腫瘤藥、新型肝病藥物、新型中成藥等六大特色集群,成為全國最大的對美制劑出口基地和全國重要的創新藥、現代中藥生產基地。恒瑞、天晴、豪森、康緣四大藥企多年位列全國醫藥工業企業40強、創新能力25強;全區生命健康產業產值連續多年保持15%以上增長,工業利潤率達21.9%,以占用不到1/10的資源,創造了1/3的產值,貢獻了近1/2的稅收,帶動了3/4的研發投入。
新材料產業基地讓中國制造用上“中國絲”。依托國家級新材料產業基地等載體,重點發展碳纖維板塊,歷經十年培育,在國內率先突破干噴濕紡高性能碳纖維關鍵技術,建成了國內首條千噸級T800碳纖維原絲生產線,在國內行業首次實現盈利,并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初評,當前正在啟動建設總投資30億元的萬噸碳纖維項目,到2019年形成2萬噸產能。同時,聚酰亞胺纖維、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氨綸纖維等一批高性能纖維產業正在穩步發展,為打造先進材料產業基地形成堅實支撐。
臨港裝備制造業基地玩轉全球制造技術。強化港產互動,重點引培中復連眾、國電聯合動力等重點企業,建成了亞洲最大的風電裝備基地。2016年,市開發區臨港裝備制造產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比重達22.4%。圍繞省委省政府打造沿海經濟帶戰略部署,加速碳纖維在新能源汽車、無人機等領域的應用,推動先進封裝測試項目落地,全力打造國內一流的IGCC成果產業化基地、船舶和海工裝備領域智能制造研發基地。
堅持生態優先 探索綠色發展新路徑
秋日的港城披上了一層金色的外衣,市開發區所在的中云臺山上展現一片繁茂的風景。樹木掩映,綠草如茵,一座現代化的宜居新城正初露雄姿。過去五年,市開發區以創建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為核心,打造了一座綠色掩映,河水潺潺,移步即景的美麗、宜居、欣欣向榮的生態新城。
十八大以來,市開發區始終堅持“創新、低碳、循環、港產城聯動”的生態發展理念,以實現“基礎設施、環境監管、環保服務”三個全覆蓋為抓手,年均投入2.5億元以上,著力實施產業生態改造等重點工程,全面開啟了以產業高端化、環境生態化、功能現代化為主要內涵的新型科技園區建設步伐,探索出一條獨具開發區特色的綠色發展之路。
抓準生態園區建設核心,打造綠色城市名片。今年以來,市開發區以綠色低碳園區建設為抓手,打造生態園區。通過建立低碳園區發展指標體系,優化園區空間布局,系統設計產業產品結構,統籌安排基礎設施共建共享,協同推進園區循環化改造各項工作。嚴格實施建設項目環境準入制度,實行環保審批與總量控制指標、減排任務相掛鉤,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持續推進土地“雙清”,共清理盤活土地近800畝。推行綠色制造。不斷壯大生命健康、先進材料、新型建材三條循環經濟產業鏈,拓展至臨港裝備制造產業鏈,引導企業更新工藝技術,開發綠色產品,提升產業循環化水平。
完善產城融合,打造宜居新區。市開發區通過精心編制城建規劃,進一步明晰發展格局,完善功能配套,營造宜居宜業新環境。鞏固創建國家衛生城市成果,強力推進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健全完善網格化長效管理機制。深挖歷史文化資源,大力弘揚孝德文化、鹽韻文化、崇善文化,廣泛傳播文明新風尚。提升綠色品質,加快猴嘴片區“海綿城市先導區”建設,改造地下管網,提升水系通透性和微循環能力;完成臨洪大道改建等道路建設118公里,推動創智街區創建綠色建筑示范區,加快公共交通系統建設,倡導綠色出行。著力實施263專項行動,推進黑臭河整治、河道清淤、采石宕口覆綠、滑坡地質災害治理等工程,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40.3%,市級綠色學校、綠色社區覆蓋面達90%以上,逐步成為創新創業者心怡的現代城區。
打鐵還需自身硬。在革故鼎新、守正出新中實現自身跨越,在敢于擔當、勇于作為中營造干事創業強大氣場,市開發區正在擁抱更加蓬勃奔放的春天,以改革發展的時代強音,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