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記者 莊婷婷 通訊員 尹軍)人才,是一座城市持續發展的動力。近年來,連云港市深入推進“五堅持五提升”人才工作體系建設,聚焦產才融合,建強人才隊伍,優化人才保障,著力推動人才工作內容再聚焦、方式再轉變、效能再提升,為開創“高質發展、后發先至”新境界匯聚人才力量。
產教才融合是提升人才驅動力的有效途徑。連云港市依托新醫藥、新材料、臨港石化等產業,建設北京大學連云港單分子研究中心、國家碳纖維復合材料試驗公共服務平臺、南京工業大學連云港石化產業研究院,構建“一主導產業一創新載體”體系。聚焦地標產業,推動成立規模2.7億元的連云港醫藥人才創投基金,采用市場化運作模式,已完成中科院、復旦等4個醫藥人才創新創業項目投資,拓寬了資本引才渠道。扎實推進園區人才“十個一工程”,制定實施“推動產教才深度融合”創新突破方案,實現省級以上園區人才政策、專項資金、招引機制全覆蓋,建立3個離岸孵化基地,成立4支人才創投基金。出臺自貿試驗區“1+8”政策和“外國人才引進13條”,設立自貿片區事業特設崗位,參照最高15%標準制定境外人才個稅獎勵辦法。江蘇海洋大學3名教授“雙落戶”到園區創業,康緣藥業榮獲“中國專利金獎”,恒瑞醫藥連續8年入選福布斯中國最具創新力企業榜單。
江蘇海洋大學校聘副教授、莫納生物研發院院長許恒皓正是雙落戶制度的受益者,他在高新區先后成立脂立方、愚公生命、莫納生物等企業。“實施雙落戶制度后,我作為新型研發機構的負責人,可以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在創新創業上。同時,高校教師的身份,也讓我有更多安全感。”許恒皓說。
在人才工作中,連云港市堅持在引育并舉中建強人才隊伍,以“花果山英才”品牌為引領,實施品牌聚才、以賽引才、活動招才。先后赴上海、深圳、西安等地,舉辦創業大賽,726人入選“蘇北發展急需人才引進計劃”。疫情期間緊急開發上線“連人才”移動求職平臺,發布招聘崗位4.5萬個,設立湖北專場,全年新引進高校畢業生3.9萬人。強化本土人才培養支持,創業人才、鄉土人才可申報“花果山英才計劃”,本土人才占享受生活補貼人才比例達65%。及時出臺“人才抗疫10條”,設立市級科技創新獎,評選第二屆“連云港杰出人才獎”。鼓勵企業“高薪聘高人”,根據薪酬水平,向509名人才發放貢獻獎勵975萬元。
“近悅遠來”的發展生態是涵養人才的“定心丸”。連云港市不斷優化人才發展生態,深化“連云港人才無憂計劃”,完善人才居、業、學、醫保障體系,為高端人才發放“花果山英才卡”,建設“高層次一站式人才服務中心”,升級“連云港人才之家”系統,實現服務事項隨時申報、及時流轉、限時辦結。2020年兌現人才購房券2532萬元、生活補貼925萬元,解決42名高層次人才子女就學和配偶就業問題。
“與北上廣等大城市的引才‘底氣’相比,我們在區域位置、發展環境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但我們將圍繞‘花果山英才計劃’實施,不斷創新人才使用方式,注重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加強提升人才發展軟環境,積極筑巢引鳳,打好‘人才牌’,切實為開創‘高質發展、后發先至’新境界奠定人才基礎。”連云港市人才辦主任朱曉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