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徐譽寧 徐秀清
隨著春節(jié)的臨近,贛榆區(qū)西河村萬莊也熱鬧了起來。一大早,家家戶戶吃完早飯后,便開始忙著打掃衛(wèi)生、曬香腸,準備各種年貨。忙碌的間隙,人們走出院落,與左鄰右舍聊會兒天,沉浸在濃郁的年味之中。
距離村委會不遠的黃世秀家里,也是十分熱鬧。兒女們一早便過來看望這位百歲老人。黃世秀像往常一樣,半躺半坐在門前的椅子上曬著太陽,時不時地和身旁的大兒子感慨如今的幸福生活,話語間充滿著愜意與滿足。
回首自己的一生,這位百歲黨員說,自己沒有任何遺憾,雖然年輕的時候吃了很多苦,挨過很多餓,但自從入黨后,跟隨黨的領導,時刻不忘自己入黨初心,一步一步走過艱難的革命歲月,一年一年見證祖國的發(fā)展和富強。如今,看著家家戶戶都過上了好日子,她的心里充滿了欣慰與成就感。
童年痛苦記憶至今難忘
黃世秀如今依然住在一座略顯陳舊的四合院中。幾十年來,四合院已經翻新過多次,地面上鋪設的青磚已被踩出許多凹凸不平的淺坑。這些年來,左鄰右舍陸續(xù)蓋起了樓房,讓黃世秀居住的這座小院子顯得有些突兀。然而,黃世秀多次拒絕兒女們的邀請,不愿意搬進樓房與兒女一起居住,更不愿意翻蓋新房。因為在她的眼里,這座老宅子見證著她大半生的奮斗歷程,也見證著左鄰右舍從貧窮到小康的過程。
每天守在這里,環(huán)顧周圍的樓房,看一看門前寬敞的馬路,黃世秀覺得特別安心,也特別欣慰。
然而,黃世秀內心深處有一小塊空間,封存著兒時回憶,她輕易不會去觸動此處,不愿讓那段痛苦經歷影響到今天的幸福感。
“小時候,我沒有吃過一頓飽飯。”出生于1921年的黃世秀回憶,自己幼年最深的記憶便是她和弟弟為了充饑,經常要到郊外扯榆錢或者扒樹皮回家煮著吃。有一次,為了扯下樹梢上的最后一串榆錢,讓家里人能多吃上一口“飯”,弟弟從樹上重重地摔了下來并受了傷。這些不堪回首的經歷,幾乎占據了黃世秀整個童年。
當時,黃世秀的母親在一戶地主家做長工,每天累得筋疲力盡卻吃不飽飯。有一次,在地主家廚房幫工的人看到黃世秀和弟弟太可憐,便偷偷拿些剩飯塞給姐弟倆,沒想到卻被地主發(fā)現了。氣急敗壞的地主不僅奪下了姐弟倆的食物,還懲罰那位好心人不許吃飯。
加入黨組織幫助百姓翻身
雖然饑餓的感覺始終伴隨著黃世秀,但在黃世秀的心里有一個“自豪的秘密”,那就是自己的哥哥。她的哥哥是一名八路軍戰(zhàn)士,也是一名共產黨員。雖然不常見到哥哥,但是哥哥每次回來總是會和她講上陣殺敵的經歷,每次都會讓黃世秀振奮不已。
“我特別喜歡聽哥哥講共產黨的故事,他告訴我共產黨不拿群眾一針一線,全心全意幫助受苦受難的群眾,這讓我感覺到了希望。”黃世秀說,從那時候起,她暗自立誓,要成為一名黨員,不僅讓自己擺脫苦難命運,也能幫助更多的勞苦大眾翻身。
1947年,由于黃世秀屢次積極配合革命工作,經過黨組織的考察,黃世秀終于如愿入黨。隨后,黃世秀更加積極投入革命工作,與在解放區(qū)搶糧食、搞破壞的國民黨反動派殘余勢力作斗爭,保護人民群眾的安全。
為了防止敵人搞破壞,黨組織開會的場所,要么在山溝里要么在高粱地里。在這種緊張的環(huán)境里,黃世秀一次次接受黨組織安排的任務,并出色地完成。
“無法公開身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所做的事情都是為了群眾。”回憶起當時的場景,黃世秀有些激動,她認定自己所做的一切,都能夠實實在在地改變老百姓的生活,她作為一名黨員,特別有成就感。因此,無論黨組織交給她什么艱巨的任務,她都認真地完成,哪怕冒著生命危險,也毫無怨言。
舍小家顧大家為民謀幸福
新中國成立的前夕,黃世秀激動得好幾個晚上都沒有睡好,在她看來,好日子就要來了。
建國初期,黃世秀擔任原寺后鄉(xiāng)鄉(xiāng)長,負責統銷、農業(yè)生產等日常工作。黃世秀深知,自己負責的工作直接關系到老百姓的溫飽問題,容不得半點差錯,她夜以繼日地工作,越來越忙碌。
“小時候,母親總是在我們還沒醒來就去上班了,晚上我們睡覺之前,她還沒有回來。”黃世秀的子女們回憶,母親是一名女強人,做事雷厲風行,干工作更是毫不含糊。在孩子們的成長階段,大部分都是奶奶照顧他們,見媽媽一面、被媽媽抱抱,簡直是一種“奢侈的想法”。
建國初期的經濟還很薄弱,黃世秀常常要把不多的口糧讓給群眾,自己和家人則吃著煮地瓜秧和磨碎的花生殼,可是母親似乎渾身充滿了力量,從沒有喊過累。
五六年后,黃世秀擔任西河村萬莊婦女主任。孩子們本以為媽媽回到老家工作,可以多見面了,可母親除了要做好分管工作外,還要忙著挖河溝、修路燈等基建工作。
“那時候條件有限,修路也沒有什么機械,只能靠人工。”黃世秀說,她當時帶著大家一起到郊外去搜集碎磚頭、石塊,用來鋪墊路基。去稻田除草時,為了不傷稻根,只能手工操作。長年累月下來,黃世秀的手指甲全部被磨禿,手指肚上也長出了一塊塊老繭,至今都沒有褪去。
說到這里,黃世秀摩挲著自己手上的老繭,陷入了沉思。很快她又激動地說:“吃了這么多的苦,我還是覺得值得。你們看,如今村里的路修得越來越好了,穿過村子的這幾條主干道,當年就是我和大家一起鋪的。”
黃世秀說的路就是如今村里的新賀線以及青沙線,一條貫穿村東西兩片,一條如今已經成為通公交車的主干道了。天氣暖和的時候,黃世秀也會經常走到這兩條路上去看一看。當年熱火朝天修路的情景,仿佛歷歷在目,成就感油然而生。雖然已經年邁,但作為一名老黨員,黃世秀始終關心著這片土地,依然有著干事創(chuàng)業(yè)的熱情。
過上幸福生活不能忘初心
“現在的年輕人,都是喝‘甜水’長大的,這‘甜水’的源頭就是共產黨啊!”黃世秀說,如今家家戶戶都過上了好生活,就連農村的生活也有了大變樣,就像她所居住的西河村萬莊,人們陸續(xù)蓋起了樓房,村民人均年收入達到了一萬多元,交通出行也更加方便,公交車一直通到家門口,這樣的日子,以前真是想都不敢想。
黃世秀的家庭幾十年來也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家里的孩子們生活都很不錯,很多孫輩們都考上了大學,成了她眼中有出息的人。她也經常教育晚輩,要時刻不忘入黨初心,一心為民。在她的影響下,晚輩中有9個人是黨員。她給晚輩們立了幾條家訓,其中最重要一條就是“不忘黨恩,遵紀守法”。
“吃水不忘挖井人,我要求晚輩們不能忘本。”黃世秀說,雖然自己文化水平不高,但是基本的道理她都懂,她經歷了民不聊生的歲月,見證了中國從貧窮走向富強。現在,國家安定團結、社會經濟發(fā)展、人民安居樂業(yè),這都得益于中國共產黨的英明領導,沒有共產黨就沒有如今的幸福生活。“如今,偉大祖國繁榮昌盛,人民生活越來越好,這就是我入黨時的最大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