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記者 武娜 通訊員 錢斯好) 昨日,記者從連云港市救助管理站獲悉,2020年,通過全國救助管理尋親網、受助人員口音剖析、異地交換問詢、DNA比對、人像比對識別、報公安部門協助查詢等多種方式,連云港市救助管理站成功幫助200名滯留受助人員找到親人。
2018年1月份,在連云港高新區附近的道路上,一位頭發凌亂、臉色發白、衣著骯臟的流浪人員被警方護送至連云港市救助管理站求助。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員辦理完交接手續后,對這名流浪人員進行梳洗,通過溝通觀察,發現他智力及精神異常,工作人員隨即將其送至市康復醫院定點治療。入院后,經過進一步溝通,他說自己是山東濰坊人,但經查證并不屬實。
(送受助人員回家)
為了幫助他找到家人,連云港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員又依托尋親網、今日頭條、電視臺尋親公益短片、DNA鑒定、人臉識別、派出所協查等方式尋親,但兩年多下來一直無果。就在2020年5月25日,經過連云港市公安局圖偵支隊第三次圖偵比對,確認這名流浪人員姓田,52歲,黑龍江省伊春市人。連云港市救助管理站立即與哈爾濱市救助管理站取得聯系,并于9月3日,成功將田某某安全護送到哈爾濱市救助管理站。
這樣的尋親故事在連云港市救助管理站經常發生。“2020年,我們創新工作模式,在重點社區設立社區救助點,在福彩投注站設置救助引導站,建立‘站—點—站’救助網格,進一步織密救助服務網絡,建立工作微信群,推進站、點間的信息鏈接,實現救助信息資源共享。”連云港市救助管理站救助管理科科長許克勤說,為妥善安置好每一位“特殊來客”,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員前期做了大量的走訪調查工作,被救助人員身份無法可查時,市救助管理站收留他們,確保每位救助對象都能享受到居有所、食無憂的基本生活保障。
(為受助人員拍攝尋親照片)
據悉,在傳統尋親模式的基礎上,連云港市救助管理站深入開展“互聯網+救助尋親”服務,實現全國救助尋親信息推送覆蓋率100%,并加強與市公安局刑警支隊、圖偵支隊的合作,完善警站協作尋親機制,建立起流浪乞討人員身份快速查詢、DNA信息對比和人像識別綠色通道,最大限度地盡快找到受助人員家庭并及時護送返鄉。2020年,市救助管理站幫助200人尋找到親人,尋親成功率82.99%,長期滯留人員成功尋親15人,尋親成功率14.15%。
連云港市救助管理站站長錢海銀介紹,市救助管理站平均每年救助和管理500名臨時遇困群眾和流浪乞討人員,為他們提供臨時食宿、返鄉乘車憑證、護送返鄉等幫助,但部分受助人員由于精神、身體等原因,無法說清家庭地址。
(受助人員在定點醫院治療)
近年來,連云港市救助管理站綜合運用迷失人口比對、DNA比對、民政部尋親網等多種途徑幫受助人員尋親,然而目前仍有105名受助人員無法找到親人,成為長期滯留市救助管理站而無法回家的“無名氏”。為了更好地救助困境人員,市救助管理站采取“治療—甄別—尋親—護送或托養”的方式救治和救助精神病患者,查實身份信息的待病情穩定后護送回鄉,未查到身份信息的安排托養,確保救助率達100%。
據統計,2020年救助救治流浪乞討人員289人次,救助、救治流浪乞討人員中危重、精神病人108人次,救治率達100%。在市社會福利中心、市康復醫院、海州區新壩衛生院3家定點托養機構,站外托養人員共計10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