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通訊員 馮同興)“上有一座泄洪閘,下有一座大庫壩,汛期洪水四面來,大路小路摸魚蝦……”因水患多發、基建滯后、資源匱乏等歷史原因,連云港市東海縣石梁河水庫消落區曾長期流傳這首歌謠。
水還是那片水,時至今日,水庫移民口中的歌謠已換了內容:“昔日破舊土坯房,避險解困來幫忙,如今寬敞新洋房,不愁工作不愁房,乘風破浪奔小康,群眾心里暖洋洋”。得益于大中型水庫移民避險解困試點工作的開展,這里群眾的生活已經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易地搬遷“展新顏”
走進連云港東海縣石梁河鎮南辰社區,映入眼簾的是一棟棟嶄新的三層小樓,平坦筆直的村莊道路與苗木相映成景,寬敞的休閑公園廣場上各式體育器材擺放的錯落有致,老人帶著孩子們聊著家常……仿佛向筆者講述著大中型水庫移民避險解困試點工作給這里帶來的華麗蝶變。
據了解,南辰社區是由東海縣石梁河鎮東南辰、鄭莊、東堯3個水庫移民村搬遷而形成的移民新村。這3個水庫移民村處于水庫消落區,汛期洪水曾先后多次進入村莊,生存環境惡劣,嚴重威脅移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加上可耕地面積少、基礎設施配套較差、位置偏僻等諸多原因,群眾生活十分困難,不搬遷難以擺脫困境。
自2015年以來,東海縣根據國家關于開展大中型水庫移民避險解困試點工作部署,通過調查走訪、查閱資料、綜合分析,將東南辰、鄭莊、東堯3個水庫移民村納入首批避險解困試點村,采取異地搬遷安置的方式,解決移民最迫切、最需要、最盼望解決的居住問題。據統計,截至目前,已有388戶1401人搬遷入住。
在新村主路東側的一幢“小洋房”前,75歲的英老伯向筆者介紹,當時家里的房子是鄉親幫助用土磚壘起的,這樣的房子一住就是幾十年,中間雖然加固過幾回,但還是破爛不堪,遇到刮風下雨,生怕會倒。現在,這樣的狀況終于改變了,不僅住上了樓房,而且環境也變得干凈了,道路通暢了,路燈也有了,還可以在院子和菜園子種花種菜,日子舒坦著呢!
完善設施“強動力”
異地搬遷不是簡單地“挪個窩”,更要為移民群眾生產生活“鋪好路”。
東海縣聚焦“穩得住”,在水庫移民避險解困工作過程中,注重完善安置點基礎設施建設,整合交通、水利、新農村建設等方面的資金,增強投資力度,對水、電、路、網等基本生產生活設施進行完善配套,目前,南辰社區內的道路、供電、給排水、綠化、亮化等基礎設施以及幼兒園、小學、衛生院已一應俱全。
“在基本的生產生活設施配套完成后,最近我們注重在提高移民生活質量上‘下功夫’,2020年投資2720萬元重點配套便民超市、便民服務中心、公園休閑廣場以及村史館、電影院等文化綜合服務中心,總建筑面積約1.2萬平方米。目前,便民超市已完工,正在進行招商談判,便民服務中已投入使用,南湖公園已完成,北湖公園、村史館、電影院完成土建主體工程建設,上半年投入使用。”東海縣移民辦主任徐落實介紹。
生活環境好了,交通便利了,南辰新村的移民群眾們有了底氣。
“以前在庫區,討個老婆都不容易。現在,我們這里交通方便、環境優美,每家每戶的經濟條件又不錯,姑娘們都特別喜歡我們村的小伙子。”南辰社區黨支部書記郭慶半開玩笑地說。
靶向發力“促致富”
搬遷安置只是邁出了“萬里長征的第一步”,對移民群眾而言,既是新家園又是新起點,如何才能住得下、能發展?所以說,“搬得出”是移民工作的開始,“穩得住”是移民工作的關鍵,“能發展、會致富”才是移民工作的難點和最終目標。
家門口有活干,好日子才能有奔頭。為讓移民搬遷群眾有穩定收入,東海縣采取“就業+產業”的模式,利用大中型水庫移民后期扶持資金在南辰社區發展移民產業園,通過建設高標準廠房,出臺租金優惠政策,吸引企業進駐移民產業園發展產業。
徐落實介紹,移民產業園項目得到了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為了實現移民家門口就業,黨委政府多方協調用地,將產業園選擇在了南辰社區的東側,目前已建成15棟廠房,吸引家紡、礦山機械等9家企業進駐。
對于56歲的陳學翠來說,搬遷后最欣慰的事莫過于住上了夢寐以盼的“小洋房”,同時還找到了“新工作”。“早上送孫子去學校后來這做縫紉機工,放學我就接孫子回家,在家門口帶孫子賺錢兩不誤,我這老年人活得也有價值!”
現如今的南辰社區,搬遷戶變身成產業工人,不僅腰包鼓起來了,生產、生活方式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依托產業發展,這里的大部分農民過著白天上班,晚上休閑的“城市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