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老舊小區煥然一新,居民生活品質實打實地提高了;公廁干凈清爽,細微之處的變化讓人驚喜不已;街頭巷尾隨處可見的文明彩繪,讓整座城市浸潤在文明新風中……“文明創建不僅是扮靚街頭巷尾的‘面子’,更是做實城市‘里子’,連云港市海州區始終堅持‘為民、惠民、靠民’的文明城市創建理念,讓市民群眾從創建中享受到物質與精神實惠,創建成效得到老百姓的廣泛認可。”海州區委書記朱興波說。
更深入,文明城市要住得舒心
“小區的路以前坑坑洼洼,一下雨下水道臟水就會溢出來,環境臟亂差。現在這些問題都解決了,小區里還新建了一個健身小廣場。”11月25日,家住海州區紫云公寓的顧庭鳳,談起這個建于1995年的老小區的變化,一下打開了話匣子。海州區將老舊小區改造作為重要的民生工程來抓,在改造過程中充分收集居民意見建議,及時調整改造內容。8月中旬,社區代表、居民代表、物業代表、施工方代表、海州區住建局代表齊聚在新東街道恒利花園,研討小區的改造方案。“每個花壇東西兩側都有消防栓,但沒有水。這次改造,希望重新接入水管,把小區中心花園綠化搞得更好一點……我們提出的合理建議,社區基本都采納了。”恒利花園居民代表張成杰說。
(老舊小區改造)
三年來,海州區共改造老舊小區214個,惠及24萬人,有效解決老舊小區居民“行路難、排水難、停車難”等問題,建立物業“紅黃藍”榜制度,開展創文示范小區評比等活動,持續提升物業小區管理水平,實現48個無物管小區的兜底接管。維修破損道路65萬平方米,疏通市政管道近350公里,清掏大小井10萬余個,整治低洼片區36個,改造背街小巷118條,打通斷頭路11條……海州區全力完善城市基礎設施,讓群眾在文明城市中住得舒心。
更細致,點滴小事體現城市品質
城市管理,抓大不能放小,細微之處,更體現出一座城市的文明品質。
“過去各家房前屋后的旱廁,氣味難聞,蚊蠅成群。現在村里建起了和城里一樣的水沖公廁!”家住朐陽街道園林村陳莊隊的陳學祥高興地說。
近年來,海州區在建設好城區公廁的同時,把公廁建設作為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重要抓手,徹底改變傳統旱廁“一個土坑兩塊磚”的歷史。“公廁是城市文明的標尺之一,體現著城市管理和服務水平。”海州區環衛處主任夏興寨表示:“近兩年,海州區新建在建158座農村公廁,補齊了公共服務體系和社會文明的短板。”
(廁所革命)
城市的精細化管理還體現在點滴細節中。加強“小廣告”專項整治活動,徹底清理城市“牛皮癬”;強化對環境衛生的動態管理,推進精細管理向背街小巷延伸,徹底解決煙頭、痰漬、紙屑等突出問題;制定出臺市容秩序、農貿市場、無物管小區等長效管理辦法,重點加大對占道經營、非機動車亂停亂放、不落實“門前四包”責任制等行為的聯合執法力度,力求做到管有依據、罰有力度、懲有效果。
(農貿市場大提升)
更溫馨,人人參與讓文明成新風尚
“我要感謝秀蘭老兩口,一直照顧我這個孤老頭子,帶我去醫院看病,每天給我做飯。”家住新海街道富強社區的王少春已經70多歲,雙目失明。住在同一個社區的徐秀蘭夫婦知道他的情況后,主動與他結成對子。
“關愛老人就是關愛我們自己。”徐秀蘭夫婦還帶領社區“夕陽紅”志愿者服務隊投入到社區環境治理、文明城市建設宣傳等志愿服務活動中。
(文明志愿實踐如火如荼)
近年來,海州區上下聯動,通過激活社區“小細胞”,凝聚社會治理“正能量”,讓文明建設深入人心,涌現了一批崇“德”向“善”的好居民。敬老愛老、傳承孝道的王亮、王榮剛,成為慈孝文化的積極踐行者;熱心公益、積極助人的王偉、姜自尊夫婦,在社區傳遞“愛”與“善”;老有所為、奉獻余熱的王春生、趙云峰、金兆祥、顧興錦,退休后發揮一技之長,為社區居民送上貼心服務……他們以自身實際行動踐行文明,爭做文明言行的參與者、實踐者與傳播者。
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海州區還在城區多處建立“善行義舉榜”,全力宣傳展示各類好人,打造精神文明建設高地。目前,海州區已組建近500支志愿者服務隊伍,志愿者注冊數達16萬人,文明之風悄然浸潤市民心中,助推城市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