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莊婷婷 李加泗
寒冬時節,走在連云港東海縣黃川鎮新沭村的田野上,一片片種植草莓的塑料大棚頗為壯觀。這個擁有近千畝草莓大棚的小村,是江蘇草莓第一村。2019年村集體經營性收入86萬元,村民人均年純收入1.8萬元。這不僅來源于黨的富民政策,更源于村干部齊心協力,不畏艱難,用一顆顆小草莓推出致富之路。
新沭村位于新沭河南岸,人多地少。20世紀80年代初,新沭村青年致富帶頭人謝春光在全村率先進行了草莓試種,成為全村第一個萬元戶。2003年,謝春光成為新沭村黨組織的“領頭雁”,在他的帶動下,不少村民紛紛改種草莓,草莓種植面積迅速擴大,村民的收入也在短期內大幅度增加。
隨著草莓種植規模的擴大,村黨總支發現單一的草莓品種在市場上缺少競爭力,黨員干部熱烈討論、建言獻策,經過多方努力,最終從省農科院引進了早熟草莓新品種。為了拓寬銷售途徑,黨委政府牽頭對一些有文化、頭腦活、素質高的年輕人進行營銷業務培訓,先后培養出2000多名草莓經紀人,常年活躍在上海、南京、蘇州等全國120多個大城市。
2002年,新沭村申請注冊了“黃川牌”草莓商標。2003年底,“黃川牌”草莓通過了國家級無公害農產品認證和無公害農產品基地認證,成為連云港市唯一獲此殊榮的農產品。
退伍軍人孫永接任村黨總支書記后,不斷改善推廣草莓種植新模式、新品種、新技術的運用。為能帶動更多村民參與,孫永帶領村“兩委”班子流轉土地近300畝,主動為10余家種植戶做擔保,并利用上級扶持資金,建了嶄新的鋼結構溫室100余棟。有了樣子,種植戶們便紛紛對溫室進行提檔升級,徹底解決了困擾莓農幾十年的竹竿拱棚不能抗風、抗雪、保溫等問題。
“增加了種植戶們的資金投入,就得想辦法增加他們的經濟收入。只有這樣的良性循環,我們村的草莓產業才能走得更遠。”孫永說。村黨總支多次組織草莓種植戶赴江蘇句容、安徽長豐、遼寧遼陽等地“取經”,引進10余個草莓新品種,其中紅顏、久香、章姬等市場緊俏品種已在新沭村扎根結果。
“今年草莓80%是通過‘直播帶貨’的形式銷售出去的。這根網線可起了大作用。雖然受疫情影響,但這一季畝均收益不少于2.5萬元。”行走在白色的“海浪”間,種植8畝溫室草莓的90后小伙子孫超自信滿滿。
新思想,帶來了新銷路。新沭村通過村企合作,開辦了電子商務創業培訓班,依托電子商務平臺,發展線上經濟。新沭村在各類平臺上共注冊網店130余家,微商100余人,主要產品以草莓鮮果零售批發、采摘觀光、草莓苗銷售、水晶飾品等,走出了一條“村集體+合作社+農戶+互聯網”的草莓經濟發展模式。
在壯大草莓產業的同時,新沭村還戴著“省經濟薄弱村”的帽子。
“必須要脫帽,我們絕不能拖了全國人民奔小康的后腿。”新沭村在村黨總支的領導下,再次發出強村富民的最強音。
“黃川草莓起源于新沭,那么我們就要發揮示范引領作用,以產業振興為突破口,突出黨建引領,幫助貧困戶大力發展草莓特色產業,帶他們走上致富路。”孫永說。
65歲的村民朱孔業前年還是貧困戶,一家三口一直住在低矮的茅草房里。在村里的幫助下,如今不僅住上了寬敞的房屋,而且還承包村集體一棟草莓溫室,過上了“莓”好生活。
如今,新沭村全村草莓總產值達到4000萬元。不僅在2018年成功摘掉了省定經濟薄弱村的帽子,還實現了建檔立卡低收入戶全部脫貧。
隨著村民脫貧和村級脫帽,新沭村黨總支又在提升村民幸福感、獲得感上下功夫。村里大刀闊斧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實現了全村現有南北道路的全部硬化;新建農橋3座、新上節制閘4座,解決了全村幾十年來泄洪受災、旱季用水難等問題;在草莓種植項目區,硬化5000余平方米生產路,新修U型渠1500米,大大提升園區服務水平和承載力。創建新沭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建成百姓大舞臺和村史館,成立了志愿者隊伍,村民幸福指數不斷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