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贛榆,江蘇北大門。境內沿海、平原、山區各占其一,自古以來就是“享山川之饒,受漁鹽之利”的福地。
江蘇沿海開發上升至國家戰略后,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贛榆搶抓機遇、乘勢而上,發展潛能不斷釋放。贛榆區委書記呂潔說,贛榆是農業大區,區域經濟發展的基礎在農業,潛力和后勁在農村,區委、區政府致力推動“鎮村特色化、產業集群化、服務品牌化”,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之路越走越寬廣。日前,記者走進贛榆鄉村,看村莊環境之美、探產業興旺之道、品農民幸福之樂,振奮之感油然而生。
“鎮村特色化”繪就大美鄉村新圖景
來到贛榆石橋鎮韓口濱海特色漁村,黃墻紅瓦的整潔院落與“面朝大海”的優美景色直入眼簾。村民彭布玉正在剛裝修好的新房子里打掃衛生。“原來70多平方米的老房子拆了,兒女們都支持我們老兩口換這套200平方米的大房子,有5個房間哩!”說起新房,彭布玉豎起大拇指,直夸村里農房改善項目位置好、環境好、生活配套設施全。
加快改善農民群眾住房條件,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贛榆結合新一輪鎮村空間布局優化調整,因地制宜推進“多規合一”,努力做到鎮村“一本規劃、一張藍圖”,實現15個鎮區總體規劃、350個村莊建設規劃全覆蓋。按照規劃和部署,2019年,全區共確立23個新型農村社區建設項目,總投資預計達54億元,建筑總面積200萬平方米,改善總戶數1.19萬戶,新型農村社區項目開工數位居全市第一,群眾滿意度95%以上。
改善的不僅是住房,贛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也是緊鑼密鼓、亮點頻現。“穿過計斤門,前面就是春秋時莒國的都城了。”塔山鎮土城村黨總支書記邵長軍說,村里的環境提升融入了“春秋文化”元素,街巷、道路、墻體全部景觀化,慕名前來休閑觀光的游客越來越多了。
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中,贛榆圍繞農村生活垃圾、農村廁所糞污、農村生活污水、農業廢棄物、農村公共空間“五項治理”,大力實施“全域整治、典型示范、萬戶美化”整治工程。與此同時,全區將特色鄉村的培育、壯大與環境整治相結合,打造出了宋莊鎮沙口村、海頭鎮宅基村等一批風格各異的風情鄉村、田園鄉村。“到今年底,全區所有行政村將達到干凈、整潔的整治標準,努力打造一批美麗宜居的村莊樣板。”贛榆區代區長李莉說。
既要面子亮,更要里子實。為了讓全區農民和市民一樣喝上優質、健康的自來水,贛榆自2019年6月開工建設區域供水改造工程,項目總投資14億元,包括新建莒城湖水廠,優化布局區域供水管網,建設供水主管網530公里,完成323個村的村內管網改造,關停98座農村小水廠等。塔山鎮莒城湖水廠相關負責同志告訴記者,經過絮凝、沉淀、過濾、消毒等一系列程序,廠里現可日產清水15萬噸,輸送到全區90%以上鄉鎮,供水入戶率已達95%。
“產業集群化”激活富民強區新引擎
曾是全省經濟“洼地”的贛榆如今已悄然崛起。區委、區政府將產業集群化發展作為脫貧攻堅和富民強區的新引擎,推動區域經濟增長內生動力不斷增強。
“十三五”期間,贛榆建檔立卡低收入人口81238人全部實現脫貧,30個省定經濟薄弱村、10個市定經濟薄弱村集體經濟收入均達18萬元以上,達標率100%。2019年,贛榆區域經濟總量位居全市第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91萬元,同比增長9%。
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也是鄉村振興的基礎。贛榆區農業農村局局長于健介紹,通過科學規劃、優勢挖掘、差異化競爭,全區已形成東部水產、南部蔬菜、中部肉蛋、北部水果四大特色產業區新格局。今年前三季度,全區新增高效農業面積4400畝,累計達27.24萬畝,高效農業占耕地總面積比重近27%。
黑林鎮地處江蘇六大集中連片扶貧開發片區之一的石梁河片區。近年來,全鎮利用位于北緯35°水果生產黃金帶優勢和境內丘陵山地屬沙性土壤,適合水果生長優勢,大力發展特色林果產業,先后引進種植、加工類企業13家,培育上市企業兩家,成功打造林果八大園區和兩大中心。邵埠地村種植藍莓500畝,每畝年產值4萬余元,僅此一項,村民戶均年增收就達10萬余元。從經濟薄弱鎮到產業富民典型鎮,黑林鎮實現華麗轉身。區政協副主席、鎮黨委書記馬秀云被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授予2018年度全國脫貧攻堅貢獻獎。
互聯網正深刻改變著各行各業,農業也不例外。作為江蘇近海親海第一區,贛榆擁有62.5公里黃金海岸線、108萬畝淺海域。進入新時代,眾多靠海吃海的贛榆人已不滿足于傳統的養殖、捕撈生產方式,紛紛聚焦電商經濟,助推產業提檔升級、融合發展。目前,全區電商戶已達5000余個,85%以上從事海鮮產品經營,2019年電商交易額突破120億元,全國知名海鮮電商集群基地基本形成。
贛榆是江蘇外向型農業發展重點區,擁有豐富的出口農產品資源。在“一帶一路”倡議引領下,全區政策、項目、資金多管齊下,大力開展農產品出口企業、基地(區)建設,推動外向型農業成為富民強區的重要增長極。1至8月,全區農產品出口實現逆勢增長,出口總額10658萬美元,同比增長15.21%,全市第一。
“服務品牌化”賦能農民幸福新生活
給孤寡老人送餐、幫助殘疾人打掃衛生、指導農民田間管理、開展主題讀書活動……像這樣的志愿服務活動,如今在贛榆的各鎮各村長年不斷。這是贛榆大力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以“服務品牌化”賦能農民幸福新生活的具體體現。
贛榆是連云港市唯一一家同時入選國家、省級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試點地區,但實踐活動怎么有效開展、在哪開展、誰來開展?贛榆為此進行了持續思考和探索。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邵長亮說,全區結合中央決策部署和地方發展實際,將新時代文明實踐作為宣傳群眾、教育群眾、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的重要載體,不斷完善“個性化”“精準化”“常態化”服務,凝聚起了社會發展、鄉村振興強大的正能量和推動力。
在贛榆,地域不同、群體不同,文明實踐活動的項目和載體也不同。沿海地區重點打造“村頭、碼頭、船頭”三大服務平臺,平原地區重點深入“車間、坊間、田間”三大場所,丘陵山區重點開展“照顧好老年人、服務好中青年、教育好青少年”三好服務,確保群眾在哪里,文明實踐活動就延伸到哪里。
贛榆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者隊伍10萬余人,包括黨員干部、農技專家、新鄉賢等。為了讓志愿服務更加“精準化”,全區創新實施“四單五訪”工作法。由463名黨員干部擔任463個村的民情助理,對貧困戶、留守老人婦女兒童、外來租房戶、社區矯正對象、工礦企業“五必訪”,目前已走訪1.2萬戶,收集需求信息近兩萬條;建設“云平臺”,志愿服務由廣大群眾“點單”,區級中心“派單”,服務隊伍“領單”,服務對象“評單”。今年以來,全區已收集群眾關心問題4620余個,兩萬余名志愿者根據群眾需求,深入基層開展文藝演出、健康義診等各類服務3000余場。
新時代文明實踐是一項聚民心的長期事業,需要持之以恒、久久為功。贛榆將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納入領導班子、干部和黨委(黨組)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年度考核,作為文明鎮村、文明單位等“文明系列”評比必備內容,定期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示范單位、標兵評比,并建立通報機制,善導嚴督。
黃海之濱浪潮涌,潮信來時海氣通。12月11日,江蘇省內高鐵南北大動脈———連淮揚鎮鐵路正式通車,贛榆與上海、南京的通勤時間縮短至3小時。發展機遇在疊加、發展動能在增強、農業農村在嬗變、區域經濟在提升,可以想見,不用多久,贛榆的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畫卷將會變得更加濃墨重彩、雋美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