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wǎng)】□ 張晨晨 劉鵬
初冬時節(jié),霜重色濃,寒風陣陣,當筆者走進連云港黨史老兵、贛榆縣黨史工作委員會原主任戚貴森的小院。“來來來,快請進!”老人熱情打招呼。
中文系高才生的“因緣際會”
盡管年近八旬,但戚老精神矍鑠,身板筆直,雙目炯炯有神。戚老書房典雅大方,四扇書櫥擺滿古今中外名著和典籍,而最顯眼的是各類黨史書籍,包括《崢嶸歲月》《民族之光》《人民英烈》《贛榆縣黨史大事記》等黨史書籍和史料;還從上到下存放著不少手工整理的資料,不少資料都是他一字一字手抄整理出來的。退休近20年來,他每天都要研讀各種文史資料,同時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
老人個子瘦高,頭發(fā)花白,但他說起事情來,沒有絲毫的遲緩和寡言,談鋒甚銳。尤其交流起有關(guān)地方黨史的話題,總是侃侃而談。1963年,出身農(nóng)家子弟的他,考入當時的徐州師范學院中文系。1967年畢業(yè)時,正趕上“文革”爆發(fā),不得不推遲一年離校。也就是1968年當年,包括他在內(nèi)的中文系4人,來到了贛榆縣抗日山參加勞動鍛煉。“之所以能與抗日山結(jié)緣,主要還是受我們中文系書記的影響,他在抗戰(zhàn)時期就在八路軍115師擔任師警衛(wèi)排的排長,是一位名副其實的‘老革命’。那時115師就駐扎在抗日山周邊,在校時他就跟我們講述過關(guān)于抗日山的戰(zhàn)斗故事,對我們觸動很大,使得我們很向往。”
其實,在黨史的關(guān)懷哺育下,他從小就很優(yōu)秀——14歲入團,24歲入黨,從小學到中學再到大學,一直都是品學兼優(yōu)的學生。然而造化弄人,“文革”期間,他遭受沖擊,身體和精神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傷害;粉碎“四人幫”后,他被安排到新華書店工作,賣書送書,樣樣都干。可即便如此,他仍信奉一個道理:逆境中不氣餒、不抱怨,要靠自己打拼出一片天。后來他被安排到縣委黨史辦公室工作,從此與史志工作結(jié)下不解之緣。
戚老從書柜中小心拿出一本紙張泛黃的“老書”——《贛榆革命斗爭史料選編》,對我們說:“這是贛榆第一本成冊的黨史資料,也是我參加編纂的第一本,算是我的‘處女秀’。”筆者拿過一看,其出版于1979年10月。他說,“這本書是根據(jù)零零碎碎的史料整理編纂而成的,都是戰(zhàn)爭年代在贛榆發(fā)生過的真實故事。但不成體系,很是雜亂。”此后,他憑借自己的文字能力,反反復復,花費了3個月左右時間,去蕪存菁,編纂成冊。其間,他還專門跑到徐州找人設計封面。
“贛榆人民是英雄的人民,贛榆大地是英雄的大地。這里的山山嶺嶺都燃燒過革命斗爭的烈火,灘灘水水都凝聚著烈士的鮮血。革命前輩和廣大軍民用鮮血和生命塑造了自由解放的豐碑,也為地方黨史留下了豐富的彌足珍貴的資料,為后人留下了千金難買的精神財富,因此,征集、研究編寫黨史資料,繼承革命傳統(tǒng),發(fā)揚革命精神,我們責無旁貸。”老人說,該書對開展革命傳統(tǒng)教育起到了發(fā)軔作用,尤其對年輕一代,使他們知道,今天的美好生活,都是老一輩革命者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
從“白紙一張”到“精品薈萃”
“存史、育人、資政”,編史修志是傳承我黨優(yōu)良傳統(tǒng)和中華文明的重要工作。戚貴森所學的專業(yè)雖然不是黨史和歷史,但是他對于從事史志工作也有自身的優(yōu)勢,他做過考古專干,這為他的修史工作奠定了技術(shù)基礎。他回憶說:“我那時還很年輕,經(jīng)常背著考古包,穿著考古服,拿著錘子,參加各種野外考古,一身‘奇裝異服’,經(jīng)常引來人們的注目,也養(yǎng)成了注重調(diào)查研究,求實存真,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
實際上,贛榆的黨史資料征集研究工作,是1981年8月全國第一次黨史資料征集工作會議后起步的。據(jù)戚老回憶,1981年12月,中共贛榆縣委黨史資料征集委員會及其辦公室成立,并根據(jù)省市委指示精神,確定了8個人的編制,調(diào)配了人員,解決了經(jīng)費和辦公地點等問題。“1982年1月,我正式調(diào)入黨史辦,是組織關(guān)系調(diào)入最早的人員之一。”戚老說,從此他正式踏上編志修史的道路,一干就是半輩子。
贛榆是建黨較早的縣,1928年就有中國共產(chǎn)黨的組織活動,因此,贛榆黨史和革命斗爭史的內(nèi)容十分豐富。但當時黨史編修工作剛剛起步,全縣上下在這個領域幾乎白紙一張,特別是地方史,幾乎就是空白。所以,有關(guān)“何時建黨”,“都有哪些黨員”,以及“黨史人物張競同、侯文風、陶君彥、張樹人、符竹庭、朱愛周、董力生等的事跡都有哪些”等,人們知之甚少,許多方面只能從零起步。所以,到全國各地訪問老干部,搶救活資料,查閱歷史檔案和文獻,是早期黨史工作的主要內(nèi)容。
戚貴森說:“有人調(diào)侃,編史修志是‘四苦’全書,辛苦、清苦、艱苦、痛苦,但贛榆黨史就是在這樣的艱苦環(huán)境下,點滴積累中完善起來。”在他看來,修史致用,不能單純?yōu)樾奘范奘罚心偷米〖拍挠職夂统惺芷D苦的心理準備,努力打造黨史精品佳作。據(jù)他回憶,上世紀80年代初期,大家工資都不高,長期出差是一件艱苦的任務,一天的工作補助是4毛錢,其他什么都沒有,往往一個月工資都貼進去了還得倒欠賬,沒有人愿意出差。即便如此,他還是義不容辭,甘打頭陣,甘當主力。他回憶道:“那時大家都很清苦,第一次去訪問時任中組部副部長王照華同志,我們送給他的家鄉(xiāng)禮物,是價值3塊錢的贛榆吳山大茶。我們在北京拜訪老干部,連續(xù)奔波了兩個月,查資料,找線索,許多時候交通費也得自掏腰包。可是,我們一心撲在工作上,沒有心思看北京的風景古跡。兩個月時間里,幾乎天天路過雍和宮,卻始終沒有進去看看。”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戚貴森等一些敬職敬業(yè)者的努力下,贛榆黨史工作出了不少精品。比如《抗日山志》,這是黨史辦成立后的次年,即1983年,編纂的第一本書——開國上將肖華作序,著名書法家武中奇手書題目。而書里除了詳細記錄了抗日山的歷史變遷和革命斗爭故事,不少經(jīng)典照片都是從中國軍博館專門拷貝來的,十分珍貴。為了編輯這本書,戚貴森等人也是費了不少工夫。他說,比如書中的烈士名錄,因沒有書面資料,只能攀著木架子從抗日山烈士碑刻上,一個字一個字查找抄錄烈士姓名。“一個人爬在架子上讀名字,一個人在下面記錄,吃了不少苦。”他回憶道。
而《崢嶸歲月——贛榆縣革命斗爭史》全書共計11章,戚貴森擔任主編和主要執(zhí)筆。這是一本地方黨史書籍,當時在全國公開出版的地方史不多,贛榆乃屬居先。這本書從征集資料、擬定綱目、寫出初稿到修改定稿,前后歷時9年。此書忠實地再現(xiàn)了贛榆人民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下,為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國而付出的艱辛努力,和波瀾壯闊的斗爭場景,謳歌了英雄人物可歌可泣的精神風貌,是一份難得的革命傳統(tǒng)教材。該書出版后在全國各地新華書店公開銷售發(fā)行。
據(jù)戚貴森回憶,他們走訪了老干部300多人次,翻撿檔案資料1000多卷,共征集到各革命歷史時期的黨史資料累計500多萬字。并先后召開3次較大規(guī)模的老干部座談會。值得一提的是,此間,戚貴森還充分發(fā)揮他在擔任考古專干期間掌握的攝影、繪地圖技能,在書中穿插配加了不少的圖片和地圖等,提升了該書的權(quán)威性和可讀性。“編寫好地方黨史,可以充分發(fā)揮黨史以史為鑒、以史育人和立史存查、弘揚正氣、燭照奸偽的社會功能。”戚貴森說,“再辛苦我都覺得很值得!”
發(fā)揚“釘子精神”,甘為“鋪路石子”
眾所周知,編志修史的過程繁雜而枯燥。規(guī)模龐大的修志規(guī)劃背后,是一代代修志人智慧和辛勞的累積。他感慨道:“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只有正確認知歷史、學習黨史,才能知黨、信黨、愛黨。而我們做的都是鋪路石子的工作,義不容辭。”
的確,在從業(yè)生涯中,戚貴森堅持“實踐出真知”,積極帶領大家開展各種專題調(diào)查研究,解決了黨史研究中的不少疑難問題。比如對“小沙東海戰(zhàn)”的專題,過去知之甚少,見到的只有周而復寫的《海上的遭遇》一文。后來他們開展專題調(diào)查,先后訪問了小沙東海戰(zhàn)的參加者彭雄參謀長的夫人吳為真,以及伍瑞卿將軍、張池明將軍,田守堯旅長的親屬及其老戰(zhàn)友蔡家榮等,取得了不少第一手資料,基本搞清了海戰(zhàn)的詳細經(jīng)過和前因后果。再如,對抗戰(zhàn)開始后贛榆縣黨組織的恢復和重建,即“贛榆二次建黨問題”,他們還進行了專題調(diào)查,先后訪問了谷牧、萬毅、李欣等同志,不但搞清了贛榆二次建黨的始末,還搞清了贛榆黨組織的隸屬關(guān)系及其演變情況。
交談中,筆者能感受到戚貴森對編志修史工作的真摯熱愛。而這一份熱愛,源于對黨的深厚感情和對改革開放的堅決支持擁護。而這份感情,表現(xiàn)在他工作的方方面面。他回憶說:“有一次,我去天津查史料,水上公園有座山叫‘獅虎山’,我就在空閑之余,進去參觀。獅虎山的情景對我觸動很大,那些獅子老虎不就是在‘文革’中殘害人類的‘四人幫’嗎?我當即觸景生情,寫了首詩,發(fā)表在了1982年第一期《雨花》雜志上。”說到這里,戚貴森鏗鏘地朗誦起來,“好一個威風的名字一一獅虎山/我想定有風雷相生/獅舞虎旋/誰料,我竟如此失望/在這里,百獸之王/一個個耷拉著腦袋,死閉雙眼/莫非是夢想重返山林/還是回味大口咀嚼的貪欲和香甜?疑慮中/我將欄桿猛拍/那聲音,震得獅虎直顫:野獸食人的時代已經(jīng)過去/歷史塑造了人的尊嚴!”朗誦完畢,他目光犀利:“這首詩抒發(fā)了對文革的否定,對粉碎‘四人幫’后,撥亂反正新時代的熱情謳歌!尤其那時我參加了修史工作,這讓我很振奮,渾身都充滿了力量和斗志!真的是抱著一腔熱情,無怨無悔。”
就是帶著這樣的熱忱,那些年,他們訪問了老同志300多人次,積累500多萬字資料,其中重要資料分裝20個卷合300余冊,一般資料分訂40本卷宗。此后的1985年,他們陸續(xù)編印了《贛榆縣革命斗爭史》和《贛榆英烈》,1986年編印了《贛榆縣革命斗爭大事記》,1988年與縣委組織部和檔案館聯(lián)合編印了《中共贛榆縣組織史資料》,較早地完成了中央部署的建國前黨史資料的編寫任務。同時,他們還編印了各種內(nèi)部資料15期,總字數(shù)近200萬字,每期印1000冊。“這些資料雖然編輯水平有限,但是有很大的歷史價值,所以深受歡迎,供不應求。”戚貴森露出欣慰的笑容。
因為工作出色,1989年,戚貴森升任贛榆縣黨史工作委員會副主任。1993年擔任黨史工作委員會主任,在縣委領導下主持全縣黨史工作。從此,他積極踐行一個原則:“當指揮員,首先要當好戰(zhàn)斗員,不僅要動口,更要動起手!”為此,他積極帶領大家投身到編志修史的復雜工作中去,下基層、深調(diào)研,樂此不疲。當時,為了調(diào)動大家的積極性,戚貴森沒少費心思。“誰都知道,修史工作很枯燥,是一項考驗毅力和韌性的事情,要甘坐冷板凳。為了讓大家能有所歸屬感、成就感,我曾無數(shù)次幫助他們修改文稿,給予指導。當時的史料集成中,我雖然做了不少工作,但幾乎都沒有署名,而是把這份榮譽讓給大家。”他說。正是這種求實存真、甘于幕后做釘子的精神,才讓他走到今天。
時至今日,戚貴森重拾了自己的文學夢,寫了一部長篇小說書稿,但他對修史工作的重要性仍有著很深的見解:“隨著干部隊伍新老交替進程的加快,大批年輕干部進入各級領導班子。許多年輕干部對黨的歷史不甚了解,缺乏黨性黨風和黨內(nèi)生活的嚴格鍛煉。這就迫切需要用黨的歷史教育人、啟迪人、警示人。廣大年輕干部不僅要提高理論素養(yǎng),也要加強對黨史知識的學習,深刻了解黨走過的艱難歷程,熟悉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汲取黨長期積累的豐富經(jīng)驗,從而確保革命火炬代代相傳,鮮紅黨旗高高飄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