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2018年6月24日《人民日報》第11版)
古有儒雅鄉紳,今有現代鄉賢。他們是最接地氣的社會精英,以嘉言懿行垂范鄉里。2016年,江蘇省連云港市贛榆區專門下發文件,深入開展新鄉賢文化建設,為鄉村治理、農村發展、文明鄉風注入了新活力。
如何定義新鄉賢
有鄉土情懷,又有能力擔當,愿意為鄉村建設盡力
來到贛榆區宋莊鎮沙口村村委會的鄉賢工作室,記者見到了74歲的張振琦老先生。他精神矍鑠,謙虛平和,時不時還會隨口帶出一兩句地道的上海話。
張振琦是一名上海知青。上世紀60年代,他來到沙口村,扎根從事小學教育40多年。2004年退休以后,被村里聘為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和校外輔導站站長。
“張老退休后,一心都撲在校外輔導站上。”沙口村黨支部書記劉永強告訴記者,張老以校外輔導站為家,對家庭困難的學生、失去雙親的孤兒進行思想教育、經濟捐助;圍繞青少年健康成長,組織開展各類宣講活動。2006年以來,為了避免學生因貧輟學,他多方奔走,成立了“沙口村助學基金會”,前前后后幫助37名因貧輟學的學生重返校園。
(新鄉賢張振琦在輔導村里孩子學習)
張振琦膝下有4個子女,如今3個都已在上海定居,他為啥要留在沙口村呢?“這么多年了,我對這塊土地有感情,子女也理解,隔段時間就來看看我。我在這里人緣好,和熟悉的人聊得來,過得開心。每個月7000元退休金,生活也有保障,沒什么后顧之憂。”他笑呵呵地說。
“張老雖然祖籍不在這里,但他是當地名副其實的鄉賢。”劉永強說。在村委會門口的沙口村鄉賢榜上,一位位鄉賢的事跡讓人肅然起敬,他們中有退伍軍人,有海邊電灌站工人,甚至農家主婦。
(沙口村鄉賢榜)
新鄉賢該如何定義?贛榆區石橋鎮文化站站長、鄉賢理事會會長張廣利表示,所謂鄉賢,本身不受籍貫、年齡、職業等限制。新鄉賢之“新”,更擴大了鄉賢的范疇:凡是在鄉民鄰里間口碑好,在經濟、人文、社會、科技、教育等領域有所成就,愿意為鄉村建設盡力,有德行、有威望、有能力、有作為的人,都是新鄉賢。
開展新鄉賢文化建設一年多以來,贛榆區深挖鄉賢資源,通過數輪推薦評選出有影響、有威望、有德行、有貢獻的2000多名村級新鄉賢、200名鎮級新鄉賢、60名區級新鄉賢候選人。以原華東師范大學教授方敬為代表的贛榆現代新鄉賢,憑借才學和美德贏得了四方尊敬。
(連云港首位全國道德模范方敬)
新鄉賢該發揮啥作用
鄉情的紐帶使各類賢達匯聚鄉土,為鄉村發展奉獻才智
農村基層干部、道德模范和身邊好人等新鄉賢,成長于鄉土、奉獻于鄉里,是推動鄉村發展不可或缺的人才隊伍。
新鄉賢是和睦鄰里鄉親的“雙面膠”。“在村里,出現爭端時,如果有一個德高望重的長者出現,各訓斥兩句,爭吵的兩家人可能就握手言和了。”張廣利說,在鄉村,人們聚族而居,安土重遷,長期形成了名副其實的熟人社會,在治理上有其特殊性。除了遵循法治,很大程度上還要依靠自治。
城頭鎮翠竹村村民徐進健和徐永忠兩家,因土地承包問題反反復復吵鬧了5年時間。去年,城頭法庭在興河村掛牌成立全市首家審務工作站,從村民代表、退休干部、退休教師中選聘鄉賢調解員。被選上的陳兆波退休前在區政協工作,是村里恢復高考后考出的第一名大學生,在家鄉威信極高。在他的努力下,當事人各自讓步,糾紛7年的土地合同承包案圓滿了結。
(鄉賢走廊)
新鄉賢是農村發展的“智囊團”。一些鄉賢雖然常年在外,但他們有工作經驗、信息資源和廣闊眼界,又熟悉鄉土人情,能夠對推動家鄉經濟社會發展起到重要作用。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鄉賢回歸贛榆,通過信息回傳、資金入股、技術轉移、建廠辦企等多種方式反哺家鄉。
宋莊鎮四新村任桂芳是中復聯眾的董事長,幫助數百名村內勞動力就業,培育200多名技術人才;沙口村的楊光正,曾任南京金陵造船廠高級工程師,自主創業致富后,主動將公司整體搬遷到村附近的經濟開發區,吸納本村及周邊勞動力就業,定期回廠進行技術指導,培養了一支本土專業機械焊接技術團隊。目前,贛榆區在各鎮村成立了129個鄉賢會,新鄉賢定期出席鎮、村有關會議,助力基層政府決策科學化、民主化、合法化。
新鄉賢是文明鄉風的“活標桿”。“雞犬之聲相聞,鄰里之間相幫。”張廣利說,一批忠孝賢德、熱心公益的鄉賢,在一定程度上,不僅是道德模范和價值觀的引導者,而且是鄉民行為的規范者和約束者。
在贛馬鎮,過去農村老人去世幫忙的動輒六七十人,還要連續在事主家吃喝好幾天,修墓花費更是高達數千元甚至上萬元,條件不太好的人家也不得不大操大辦。鄉賢王篤勛、徐進貴在倡導殯葬改革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厚養薄葬、移風易俗等觀念逐漸深入人心。
公道正派、崇文興學、創業富民……鄉情的紐帶使各類賢達匯聚鄉土,為鄉村發展奉獻才智。“像張振琦老人這樣的鄉賢,在村里起的作用,常常是我們這些村干部無法替代的。”劉永強說。據了解,贛榆區還引導有條件的鎮村,分類組建鄉賢智囊團、致富團、和事團等,開創村民自治新模式。
如何培育壯大新鄉賢資源?
重視鄉賢、禮遇鄉賢,從制度層面保障德者有得。
新鄉賢不僅是傳統鄉賢文化的優秀繼承者,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社會層面上的實踐者,是鄉村振興重要的人力資源。如何培育壯大這一資源?
建設新鄉賢文化,需要生活化的傳承載體。一方面,頌傳古賢,從優秀的傳統文化中發掘愛鄉睦鄰的典型,營造崇德向善的氛圍。石橋鎮鄉賢理事會編寫了《大美石橋》一書,用以“存史、資政、育人”。另一方面,通過繪畫、剪紙、微電影、情景劇等喜聞樂見的形式,將新鄉賢事跡嵌入廣場、搬進禮堂、請上舞臺。在贛榆,15個鄉鎮、450個行政村,村村建有鄉賢榜,鎮鎮建有鄉賢廣場、鄉賢園。
(鄉賢廣場)
走進宋莊鎮鄉賢廣場百米鄉賢長廊,一位位鄉賢人物的事跡圖文并茂,并配上了與之對應的價值觀解讀,字字雋永、如沐春風。宋莊鎮文化站負責人宋悅介紹,通過這種直觀形式,引導群眾敬重鄉賢、爭當鄉賢,激發全鎮干群、各類賢達謀事創業、建設家鄉的熱情。
張廣利介紹,石橋鎮有位新鄉賢叫張建方,致富后不忘鄉親,捐助村里的特困戶,還資助一名3歲的孤兒從幼兒園念到大學。鄉賢會根據張建方的真實故事創編了小品《援手》,在全鎮巡演,觀眾們深受感動,一時間形成了頌鄉賢、學鄉賢、做鄉賢的良好文化氛圍。
(小品《援手》劇照)
“要重視鄉賢、禮遇鄉賢,從制度層面保障德者有得。”贛榆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許思文介紹:去年贛榆創新推出“好人福卡”,包括每年免費體檢、免費乘公交車、醫療救助等福利,不僅讓每一位道德模范和身邊好人獲得應有的榮譽,還讓他們享受到社會認可和實際禮遇,有助于重塑鄉土精英、鼓勵培育新賢。
(好人福卡捐贈)
為了讓鄉賢更好地造福桑梓,需要“牽好線、搭好臺”。去年,贛榆區民政、教育、衛生等部門推出“禮遇鄉賢20條”政策,為做出突出貢獻的新鄉賢提供醫療、教育等社會公共優惠服務,幫助回遷企業降低生產成本,調動新鄉賢回鄉創業的積極性,激勵引導新鄉賢參與鄉村社會治理。贛榆還建立了區鎮兩級新鄉賢信息庫,召開26場座談會、12場高層次人才招聘會,為鄉賢企業家回鄉投資興業提供服務。(郁靜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