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廣東代表團審議時,將“創新”和“人才”作為中國“強起來”的重要動力和資源,提出要使創新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能。
處于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攻關期的江蘇,該如何跨越關口,走好創新驅動道路,真正使創新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能?連日來,代表委員展開熱烈討論。
走好創新驅動道路,實現新舊動能轉換
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多次提到創新,并指出科技創新是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戰略支撐。對此,全國人大代表,昆山市委書記、市長杜小剛表示高度贊同。
“近年來,昆山始終堅持創新第一動力,積極把握參與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重大契機,把加快新舊動能接續轉換作為決勝之舉,增強自主創新的信心、耐心和定力,加快建設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高效集聚資源要素,培育創新發展新引擎,努力使創新成為昆山的鮮明特質。”杜小剛用一組數據來說明昆山創新能力在不斷增強:2017年昆山市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51.7件,在全國同類城市中名列第一;擁有國家“千人計劃”人才108名、“萬人計劃”人才5名;在江蘇全省縣級市中,昆山市場主體總數率先突破25萬戶;全社會研發投入占比達3.2%,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3.3%。“下一步昆山將聚合創新源頭活水,加大對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全力打造高端創新平臺,推動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昆山核心區建設,加快陽澄湖科技園體制機制創新;不斷優化創新生態鏈條,以市場化手段推進科技服務,高標準建設一站式科技創新服務中心。”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進一步彰顯了科技創新的突出戰略地位,是做好科技創新工作的寶貴精神財富、強大思想武器和科學行動指南,對江蘇在新時代新起點開創科技創新工作新局面具有重要意義。”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科技廳廳長王秦說,江蘇將著力抓好創新第一動力,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機制創新,著力破解體制性障礙、結構性矛盾和政策性問題,扎實推進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省技術產權交易市場等改革試點,著力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產業科技創新能力、創新平臺集聚能力、區域創新發展能力,為“強富美高”新江蘇建設提供更加有力的科技支撐,為創新型國家和科技強國建設作出更加積極的貢獻。
放活體制機制,激發“第一動力”
走創新驅動道路、實現新舊動能轉換需要全面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對于江蘇來說,豐富的科教資源迫切需要通過體制機制的創新來釋放。
全國政協委員、南京工業大學校長喬旭
全國政協委員、南京工業大學校長喬旭認為,要系統化推進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充分發揮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的積極性。“高校、科研院所要主動與企業融通創新,鼓勵科技人員利用知識產權入股企業建立學科型公司,為企業提供技術支撐,企業的創新載體也可以建在學校,實現創業在園區、創新在高校。”喬旭認為,近幾年來國家鼓勵高校科研院所創新創業的政策非常開放、靈活,要解放思想、吃透政策,加快創新成果轉化應用。
全國政協委員、南通大學校長施衛東
全國政協委員、南通大學校長施衛東表示,面對新時代高等教育發展的新形勢,高校也要以創新的精神進一步完善內部治理結構,深化校院兩級管理體制改革,充分挖掘潛力、激發活力。“我們將進一步深化干部人事管理和分配制度改革,優化高端人才的引進培育政策,修訂完善獎勵性績效工資方案、專業技術職務評聘辦法、研究生導師遴選辦法等,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
企業是創新的主體。全國政協委員、南瑞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奚國富說,全球能源互聯網構建新的電力系統、建設清潔能源的發展,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機遇,我們還要加大創新的投入,促進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目前,南瑞集團正積極與國家電網公司溝通,在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創新、重點示范工程、重大項目與資質等方面力爭相關支持盡快落地。“總之,我們正在從特高壓、智能電網、能源互聯領域,加快向戰略新興產業發展并實現多項突破。”
匯聚第一資源,以人才驅動推進創新驅動
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強起來靠創新,創新靠人才。”
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廳長、省委組織部副部長戴元湖認為,人才不僅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而且是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內生動力。加快建設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必須把人力資源、人力資本、人才作為能動要素,與其它發展要素有機融合,形成現代經濟發展的新動能、新機制、新增長點。“過去一年,江蘇在人才引進、評價、使用和激勵等方面打出一套‘組合拳’,新年伊始,江蘇制定出臺了深化職稱制度改革實施意見,接下來,還要加快推進主體職稱系列改革,制定出臺系列配套政策,進一步鞏固減少規范職業資格許可和認定成果,開展技能人才職業技能等級認定試點,真正做到放權松綁、激發活力。”
“回顧我們的發展歷程,我們感到創新是企業發展的永恒動力,而創新的基礎和支撐就在人才。”全國人大代表、江蘇康緣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肖偉說,作為一個企業,要創造一個引進人才、留住人才、有利于人才創新的環境和機制,視人才投入為一項贏得未來的戰略性投入,不惜重金營造良好的人才培育機制,探索多元化人才發展投入機制。“公司每年用于人才培養和員工教育的經費占職工薪酬總額的4%,高達600萬元。在關鍵崗位的人員引進和培養上,只要是企業發展緊缺的核心人才,公司會不惜代價加以引進。”
記者 王拓 汪曉霞 張宣 王夢然 郁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