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汩汩流過城區的大運河,是常州人再熟悉不過的一條河流了。2500年來,常州運河沿線積累了大量人文遺存、水工遺存和工業遺存,2014年6月22日,中國大運河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常州由此擁有了第一個世界遺產。不僅如此,2015年省委省政府又提出建設運河風光帶,因而,傳承運河文化,加大對運河的整體保護與治理,是常州作為運河城市迫在眉睫的要務。
篦梁燈火效果圖
昨天下午,副市長史志軍帶領我市城鄉建設局、規劃局、文廣新局等部門,邀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文保專家召開老運河保護與環境整治征求意見會。記者獲悉,我市將啟動大運河城區段保護與環境治理工作,對大運河的活化利用,將分為運河本體、綠化整治、燈光亮化三個方面進行。
保護歷史資源、體現文化脈絡、打造舒適慢行環境
運河本體保護范圍西起五星橋,東至政成橋的運河濱水空間及老城廂,總面積11.3平方公里,范圍內河道全長約9.6公里。將整合中心城區人文自然、旅游資源、商業休閑等,形成水岸相融、資源相連的濱水休閑系統。
屆時,大運河沿線及其周邊人文歷史、公園綠地、商業休閑等資源豐富,將通過大運河慢行步道及城市綠道有效串聯,形成資源相連、水岸交融的城市中心文化核,打造具有常州地方特色的重量級旅游品牌。
此外,運河濱水地區將分段打造,五星橋-中吳大橋, 中吳大橋-懷德橋,懷德橋-同安橋, 同安橋-朝陽橋,朝陽橋-政成橋將呈現各自特色。通過精品空間的打造,將達到保護和展示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構筑歷史文化長廊,優化生態景觀格局、提升沿線地區人居環境質量和城市空間品位,推動老城復興的目的。
以水影色暖,光運悅動為主題,展現文化傳承、運河變遷
以水影色暖,光運悅動為特色,通過亮度、光的強弱對比,展現暖意靜好、大運律動、安居自然三大主題。
其中,五星大橋至中吳大橋段以暖意靜好為主題,表現建筑“清光靜好”的立意。中吳大橋至朝陽橋段以大運律動為主題,展現傳統風格建筑的歷史積淀、以燈光秀和市民互動,表現文化傳承和運河變遷。
朝陽橋至政成橋段以安居自然為主題,表現大成三廠、白家祠堂等建筑群的氣魄。
綜合各方意見,進一步優化方案
在這一次的征求意見會上,部分市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文保專家從不同角度提出了寶貴意見建議,對方案進行了優化。
代表們建議,在保護大運河的同時,要利用好大運河的歷史資源和文化內涵,堅持最小干擾,充分彰顯常州的特色和個性。呈現古韻今貌,做到古為今用,打造為常州市民親水空間、文化復興空間,實現古文今品,將沿線的節點、故事串聯起來,打造歷史文化品牌,讓城市得益,讓百姓共享濱水空間。
據介紹,建設部門將結合代表們提出的建議,對相關工作的開展進行借鑒和調整。
、 如何保護和展示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構筑歷史文化長廊、優化生態景觀格局,已成當務之急。昨天,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賈寶中和副市長史志軍帶領市城鄉建設局、規劃局、文廣新局等部門邀請部分市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文保專家,對大運河保護與環境治理獻計獻策。
文保專家薛煥炳說,大運河作為世界文化遺產,應持“保護、利用、傳承、發展”理念,充分挖掘常州歷史故事和文化內涵,彰顯江南民居粉墻黛瓦的特征風貌,注重視覺效果、體現文化內涵和便捷百姓休閑三大要素。
文保專家邵志強說,近10公里的大運河城區段,是常州歷史文化城區的積淀,要把常州的歷史文化遺產信息與元素融入其中,使大運河真正成為宜居、慢行、悠閑、懷舊的好地方。
有市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提出,要做到“歷史與現實、傳承與創新、土與洋”三大有機結合,以最小干擾、避免過度、協調得體的方式,體現“傳統、厚重、精彩、豐富”為主題的母親河。
記者了解到,我市對9.6公里長的大運河保護和環境治理,主要進行本體、燈光、綠化三大工程,從而彰顯歷史名城的文化積淀。
本體工程:以城市歷史文化為主線,對大運河城區段沿線地區的歷史演進、文化特色、環境景觀、橋梁駁岸、道路交通等進行系統梳理,通過大運河慢行步道及城市綠道有效串聯,新建勤業北路橋、西倉橋、南運河人行橋、龍游河泵站橋、文成橋等橋梁和慢行步道,有效緩解城市交通、推廣綠色出行,形成資源相連、水岸交融的城市中心文化核,打造具有常州地方特色的重量級旅游品牌。
燈光工程:以“城市、文化、景觀”為主題,保留兩岸特色古建筑,集自然美景、人文遺存于一體,整體燈光達到“暖意靜好、光運悅動、安居自然”的效果,兩岸暢通,造福市民休閑,形成有機夜游體系。
綠化工程:以保護和展示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構筑歷史文化長廊為主,優化生態景觀格局,提升沿線人居環境質量和城市空間品位,推動老城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