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近日,省農業委員會組織專家,對宜興市“省級農業信息服務全覆蓋工程項目-信息進村入戶”建設情況進行了驗收。通過對宜城街道南園村、周鐵洋溪果蔬專業合作社等益農信息社進行實地查看,審閱項目建設臺賬資料后,專家們一致認為項目符合農業部建設標準和要求,通過“互聯網+”有效幫助了廣大農戶實現致富增收,宜興市在全省率先通過了該項目的驗收。
近年來,借助“互聯網+”的東風,農業科技信息進村入戶,為精準富農的能量釋放開辟出一條寬廣的“信息高速公路”。特別是自2014年被列為農業部信息進村入戶首批試點(縣)市以來,宜興市科學整合各部門農業公益服務、便民服務等資源,將電子政務、電子商務、技術服務、品牌推廣等于一體的農業信息綜合服務平臺,不斷向基層延伸。位于宜興市瀆邊的徐瀆村土壤肥沃,是典型的“夜潮地”,尤其適宜蔬菜種植,是一個天然的“菜園子”。但因種植品種和技術傳統,所以銷量也一直不溫不火。在政府的引導下,當地種植好手許海興組建了陽溪生態蔬果益農信息社,不僅高薪聘請了富有經驗的技術員,還定期把知名的農技師請到合作社進行現場授課。目前,徐瀆村菜農種植的品種已擴展到40多個。憑借過硬的栽培技術,徐瀆的黃瓜產量高、口感脆、賣相好,成為當地的一主打產品,深受客商青睞,去年戶均增收近3000元。目前,宜興市益農信息社已達148家,涌現了高塍鎮范道村、楊巷鎮金紫村等30余個覆蓋標準型、專業型的示范益農信息社;農業信息化覆蓋率居全省領先水平,全市20余萬戶農戶樂享信息化帶來的“紅利”。
農業科技信息進村入戶,不僅為廣大農戶提供了先進的種養技術和及時的市場信息,也提高了農業防災抗災減災能力,在保障農民財產安全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近年來,宜興市積極利用“宜興市信息進村入戶網絡服務平臺”信息傳遞快的特點,及時發布各類信息,使廣大農戶在第一時間能了解急需的信息。今年春茶開采前夕,宜興市遭遇“倒春寒”,市農林部門快速發出預防通知,提醒廣大茶農在寒潮來臨前采取措施,有效減少了茶農損失。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宜興市信息化建設的亮點之作——農業物聯網,在降低水產養殖風險環節也功不可沒。傳統的水產養殖,池塘是否需要增氧,增加多少量,全憑經驗。通過物聯網技術,水產養殖過程中,可以實現遠程增氧、智能投喂、預警資訊等種種功能,有效降低了水產品的死亡率。
農業科技信息進村入戶的深入推進,對提升產品品牌、拓展銷售渠道,起到了強有力的助推作用。位于湖氵父鎮的洑西村,積極探索農家樂經營與農產品銷售新路子,通過與藝龍網、攜程網等網絡平臺合作,推動電子商務在旅游發展中的應用,客房預訂和農產品銷售顯著提升。丁蜀鎮西望村創新開辟紫砂經營新路徑,組織村民開展電子商務等相關培訓,加速推進電子商務在紫砂產業的發展,目前已累計創辦紫砂銷售網店205家,年電商銷售額達5000多萬元。楊巷鎮遠望蔬果合作社在全市率先探索電子商務OTO模式,建立“真蔬福農品”微信商城,通過網絡實現地產蔬果產品上門配送,小番茄、水果玉米等產品銷售供不應求。生峰河蟹、盛道茶業、大地春等6家企業還積極和蘇寧易購聯系,并簽訂中華特產江蘇館銷售協議,為農產品電子商務參與全國競爭拓寬了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