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一份有尊嚴的工作,一個強有力的社會保障,是百姓擁有“獲得感”的基礎。過去的五年間,常州技能人才培養、創業就業扶持和社會保障工作都走在全省前列,“十三五”期間,這些事關民生的工作如何能夠再上一層樓?
全媒體記者王晶:“師傅”這個詞兒,在企業里是一個親切又常用的稱呼,他也濃縮了幾代技術工人的成長路徑,那么從今年起,在常州,給“師傅”這個詞兒,又賦予了更豐富的內涵,當然,對他們帶的徒弟也有更多的要求。
“吸附?吸緊?”
“它的吸附能力本來就拉得很大,再拉得很小拉得很小......”
這里是常州天合光能有限公司的組件車間,這兩位在串爆機前一問一答的是一對師徒,師傅楊同春的一句話讓徒弟荀宏偉一下子豁然開朗。
荀宏偉是一位入職不到兩年的新員工,今年4月19號,常州天合光能有限公司與江蘇省常州技師學院簽署《協議》,在省內率先啟動“企業新型學徒制”試點工作,荀宏偉就是其中的首批學員之一。
新型學徒制的核心在于“企業學校雙師帶徒”,荀宏偉在車間有操作上的師傅,在與企業合作的省常技還有一位理論老師。
這項工作已經試點一個月,常州市人社局局長吳新法對此也相當關注,近期他一直泡在企業里,了解其進展情況。
目前參與“企業新型學徒制”試點的天合光能職工有120位,試點工種為機修鉗工和維修電工,培訓期為兩年,培養目標為高級工。
今年,我市將再選擇五家企業推行新型學徒制試點工作,此外,還將通過高技能人才培養示范基地、技能大師工作室、企業首席技師等重點項目的帶動,全年新增高技能人才2.8萬人。 在上個月底舉行的第三屆江蘇省技能狀元大賽上,常州選手斬獲團體總分第二的優異成績,其中兩人獲得“技能狀元”榮譽。2008年畢業于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的蔣國洲,是常州市第一屆大學生創業大賽三等獎獲得者,創業6年來,他的公司已經踏上了快速發展的平臺。
在常州市人社部門的努力下,今年1到4月,全市完成創業培訓2700人,占全年目標的40%,通過創業帶動就業等各項促進就業舉措,實現總體就業4.03萬人,完成全年目前的47.3%;全市有110萬居民從“新農合”轉入到“居民醫保”。
在武進人民醫院腫瘤內科住院的馬阿姨,就是這110萬人中的一位,馬阿姨是武進區洛陽鎮的農民,之前參加的是新農合,從2010年起,馬阿姨因病每年要住院化療三次,5月12號,她完成了最近的這次治療。
讓馬阿姨開心的,不僅是因為身體在好轉,另一方面也是經濟壓力減輕了不少,“現在費用減少了,具體怎么我不知道,就是從新農保變成居民醫保以后,對病人來說,減輕了很大的負擔。”從馬阿姨的住院清單看,去年12月她住院化療過一次,當時總費用1萬出頭。市社保中心醫療管理科副科長劉蔚說:“按照清單算下來,她自付費用是5332塊錢,她的自付比例是達到了53.3%。這次她5月9號又入院了,這次結帳,估計她的自付比例是在38%左右。”
馬阿姨醫保待遇的提升,是我市“十三五”期間,社會保障“同城同標同待遇”邁出的第一步。清華大學就業與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楊燕綏教授,曾經來常進行過調研,“從國務院下文件一律整合,常州是比較快的。”
圍繞技能人才培養、創業就業扶持和社會保障全覆蓋等重點工作,我市人社部門“十三五”期間的藍圖已經繪就。
到2020年,全市人才總量力爭達到132萬人,城鎮新增就業42.5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扶持城鄉勞動者成功自主創業3萬人。進一步構建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社會保障體系,實現法定人群全覆蓋,主城區社會保障實現一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