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5月30日,市委、市政府召開全市開放型經濟平臺建設工作推進會,深入貫徹落實省沿東隴海線經濟帶建設工作座談會精神,對全市開放平臺建設作出專題部署。會議下發了《市委、市政府關于加快徐州開放型經濟平臺建設的實施意見》,“意見”明確提出全市“十大開放平臺”建設的目標任務和工作舉措,著力構建全方位、立體化的雙向開放平臺體系,為徐州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提供產業發展載體、拓展更大開放空間。
全市開放平臺建設的總體要求
圍繞“一中心一基地一高地”發展目標,搶抓“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沿海開發和全面振興徐州老工業基地等重大戰略機遇,對接上海自貿區改革創新,按照“完善功能、補強短板,整合資源、拓展領域,條塊結合、以塊為主”的原則,集中力量、集聚要素、集成政策,全力推進開放平臺建設發展,構建“寬領域、多層次、高水平”的全方位、立體化雙向開放平臺體系。
重點任務:全力建設“十大開放平臺”
(一)新建電子口岸
發展定位:建設電子口岸公共平臺,打造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實現口岸管理部門間數據互聯互通和資源共享,進出口業務信息流、資金流、貨物流數據開放和信息平臺接口對接,實現“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
階段目標:2016年上半年,成立市電子口岸運營公司,啟動規劃編制和相關硬件設施建設;2016年底,軟硬件設施全部建設到位,協調相關部門接入數據端口,建成電子口岸平臺并投入運營。
支撐項目:建設電子口岸門戶服務平臺、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公共服務平臺、口岸物流公共服務平臺、跨境電子商務公共信息平臺。
(二)打造陸路開放口岸
發展定位:以鐵路銅山貨場為核心,建成橫貫東西的國際物流通道,形成跨區域干線通道、淮海經濟區支線通道和面向徐州地區的城市配送通道,打造淮海經濟區一流的綜合物流中心,建成一類陸路口岸。
階段目標:2016年,建成監管服務功能區,定期開行中亞班列;爭取2017年底獲批國家臨時陸路開放口岸;2018年底完成貨場改造,建成鐵路綜合物流中心;“十三五”末獲批國家一類陸路開放口岸。
實施路徑:對接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發揮徐州交通綜合優勢,做大做強中亞、中歐國際貨運班列,加快建設徐州貨運中心銅山站貨場監管點,做到規劃、建設、申報同時推進。
支撐項目:1.建成、啟用海關監管點、檢驗檢疫場所;2.扶持銅山貨場開行國際貨運班列,申報國家一類陸路口岸;3.建設徐州鐵路物流園區。通過綜合改造、連片開發、環境提升,加快完善公鐵水“多式聯運”交通運輸體系,構建貨運服務、綜合物流服務、商貿交易服務一體化的現代物流中心。
(三)做大做強航空口岸
發展定位:打造淮海經濟區規模最大、實力最強、最具國際競爭力的區域性國際航空港,國內外航空公司淮海經濟區客貨中轉基地。到“十三五”末,實現年客流量460萬人次,其中進出境客流量50萬人次;實現貨郵吞吐量10萬噸,其中進出境貨郵吞吐量1萬噸;開通國內航線50條,國際(地區)航線10條。臨空產業園建設成通用航空、保稅物流為主的省級空港經濟開發區。
階段目標:2016年,新開1條國際貨運航線,新增3條以上國內貨運航線,啟動水果、冰鮮水產品進境指定口岸申報;2017年,水果、冰鮮水產品進境指定口岸建成、驗收、開檢。新開通澳門、新加坡等國際航線;2018年,提高通達能力及貨運物流服務水平,不斷鞏固和開辟貨源市場,擴展郵政業務航線,構筑淮海經濟區航空物流中心。
實施路徑:加強與中外各大航空公司和UPS、DHL、順豐速運、圓通速遞等境內外企業合作,開通、加密境內外航線;加大航空國際貨運市場培育力度,引進開通境內外國際貨運航線;加強招商推介,引進一批國際國內大型水果、冰鮮水產品等進口企業。加強商務配套,完善服務功能。
支撐項目:1.觀音機場二期工程建設,力爭2017年投入運營;2.建設進口水果、冰鮮水產品等指定口岸;3.依托徐州觀音機場一類航空開放口岸優勢,申報省級空港經濟開發區,提升區域經濟競爭力和對外開放度。
(四)加快建設綜合保稅區(徐州保稅物流中心)暨內河開放口岸
發展定位:逐步建成高水平的物流區、功能完善的保稅區、業態齊全的集聚區、開放環保的加工區,努力打造成為全省前列的綜合保稅區。
階段目標:2016年上半年,徐州保稅物流中心(B型)通過海關總署驗收,并封關運行;到2019年,建成集物流配送、加工服務、商貿、倉儲、產品展示于一體的綜合保稅區。
實施路徑:發揮平臺優勢,以保稅加工為核心,大力發展保稅貿易和保稅物流。豐富和提升綜合保稅區功能,積極發展跨境電子商務、融資租賃、檢測維修等業務。加強與周邊省、市合作互動,承接產業轉移,拓展合作領域。
支撐項目:1.建設雙樓作業區保稅物流碼頭,推進內河航線開通運行和新型滾裝船開通運行;2.建設公鐵水聯運體系;3.新建標準廠房及倉庫、進口商品保稅展示交易中心,完善海關監管、出入境檢驗檢疫場所和設施。
(五)加快創建新沂保稅物流中心(B型)
發展定位:著力建成軟硬件一流、吸引眾多國際大型物流企業入駐的區域貿易中轉樞紐。
階段目標:2016年,啟動申報程序,開始建設;2017年,通過南京海關驗收,建成保稅物流中心(A型);2018年,通過海關總署驗收,建成保稅物流中心(B型)。
支撐項目:1.建設倉庫、海關及檢驗檢疫業務用房、物流服務企業業務用房等;2.建設物流集中區;3.大力引進一批國際大型物流企業入駐,建設必康集團東北亞分撥中心。
(六)積極申創國際郵件互換中心(局)
發展定位:建設全省領先的國際郵件互換中心(局),吸引淮海經濟區跨境郵件在徐州集散,帶動我市跨境電子商務發展,打造區域性現代服務業高地。
階段目標:2016年,完成立項、規劃、選址、建設方案,啟動申請;2017年,爭取通過國家郵政集團、國家郵政局、海關總署的評估、審查,獲得批復,開工建設;2018建成并正式投入運營。
支撐項目:建成國際郵件互換中心(局)基礎設施,在用地、建設資金、正常運營等方面予以扶持。加大對跨境電子商務發展的支持力度,夯實國際郵件互換中心(局)發展基礎。
(七)創建國家級服務外包示范城市
發展定位:創建國家級服務外包示范城市,優化服務外包產業結構,提升對外開放層次和經濟國際化水平,為我市建成現代服務業高地提供強有力支撐。
階段目標:2016年,打造5個以上市級服務外包示范區;2017年,獲批江蘇省服務外包示范城市;2018年,各縣(市)、區至少成功創建1個省級服務外包示范園區;全市服務外包合同總額、執行總額分別突破6億美元和5億美元,其中離岸合同額和執行額分別達到1億美元和8000萬美元,總量繼續保持蘇北領先,進入全省中等規模行列;“十三五”期間,成功申報國家級服務外包示范城市。
實施路徑:健全完善服務外包工作機制,加大服務外包政策支持力度,安排專項資金支持服務外包產業發展;設立服務外包企業服務中心,實行“一站式”服務,降低商務成本,優化投資環境。
支撐項目:1.徐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徐州軟件園兩個省級服務外包示范區提檔升級;2.推進全市14個外包園區建設,支持徐州高新區大學創業園、泉山區2.5產業園、鼓樓區淮海文化科技創業園等園區創建省級服務外包示范區;3.推進徐州軟件園“一中心八平臺”公共服務體系建設,開通國際互聯網專用通道;4.對40家重點企業進行培育,拓展服務外包行業領域;5.整合教育和科研機構資源,實施服務外包人才“千人培訓”計劃。
(八)爭創國家級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
發展定位:建成全省前列、蘇北領先的跨境電子商務集聚區和產業示范區,爭創國家級中國(徐州)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
階段目標:2016年,引進大型跨境電商綜合服務平臺建設企業,搭建通關服務平臺;2017年,依托電子口岸建設公共服務平臺、綜合服務平臺、在線交易平臺,完成“一倉四平臺”建設,實現跨境電商線上“單一窗口”服務;到2018年,培育3-5個省級跨境電商示范園區(企業),跨境電商整體發展水平居全省及淮海經濟區前列;“十三五末”,培育1-2家國家級跨境電商示范園區(企業),成功創建國家跨境電商試點城市。
實施路徑:以重點跨境電子商務園區建設、重點企業(平臺)培育、基礎設施建設為抓手,通過政策引導和資金支持,鼓勵各類跨境電商主體充分運用互聯網平臺、海關特殊監管資源、大數據服務、現代物流等資源,擴大跨境電子商務規模,聯動特色產業發展,推動我市對外貿易產業轉型升級。
支撐項目:1.建設跨境電商進口直銷產業園、保稅中心跨境電商產業園、必康伯圖跨境電商產業園、郵政互換跨境電商產業園、新型跨境貿易電商產業園;2.扶持徐工集團為代表的工程機械企業利用第三方平臺和自建平臺實現整車、零部件、二手車出口;3.全力引進谷歌、敦煌網、軟通動力等一批國內外知名跨境電子商務領軍企業;4.建立金融及第三方支付機構為具有真實交易背景的跨境電商交易提供在線支付結算和融資保險等“一站式”服務;5.推動物流服務體系建設,引導各地運用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構建物流智能信息、倉儲網絡和運營服務系統,為跨境電商發展提供物流支撐;6.建設1-2家省、市級跨境電商人才培訓基地。
(九)爭取國家級自由貿易試驗區試點
發展目標:對接上海自貿區的改革創新經驗,力爭建成法制環境規范、投資貿易便利、輻射帶動功能突出、監管安全高效的自由貿易園區。
實施路徑:全面落實國務院提出投資管理、貿易便利、金融改革、服務業開放及事中事后監管等在全國范圍內復制推廣的改革事項及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內復制推廣的改革事項,力爭2017年進入省自貿區范疇;“十三五”末,力爭建成國家級自由貿易試驗區。
(十)創建國家物流標準化試點城市
發展定位:全力推進國家物流標準化試點城市建設,全面提升商貿物流行業現代化、信息化、智能化、標準化、集約化水平,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流通效率,增強大范圍資源整合能力。
階段目標:到2018年,商貿物流行業實現標準化投資5億元以上,試點企業標準化托盤使用率達到80%以上,標準倉使用率達到50%以上,供應鏈協同作業效率提高8%以上,骨干物流服務平臺基本實現可公開信息的互融互通,物流標準化體系初步確立。
實施路徑:充分發揮中央財政專項資金的導向作用,引導和組織骨干商貿物流企業加快推進物流設施設備標準化改造,指導物流公共信息平臺按照國家規范統一技術接口,制訂和推廣地方和行業標準體系,廣泛開展物流貫標宣傳,提升社會和企業對物流標準化的認知度。
支撐項目:分批實施物流標準化試點創建工作。第一批試點為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共涉及16個試點企業、18個試點項目,在標準化建設方面投資3億元以上;第二批試點為2016年10月至2017年12月,計劃安排試點項目10個,在標準化建設方面投資2億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