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城市建設水平,是城市生命力所在。要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要融入現代元素,更要保護和弘揚傳統優秀文化,延續城市歷史文脈。
剛剛落幕的第15屆“煙花三月”國際經貿旅游節,古城揚州再一次讓世界聚焦:來自歐美、日韓等國家和地區的500多位嘉賓蒞臨盛會,海內外數以百萬計的游客暢游古城;舉世關注、萬人參與,第11屆中國·揚州鑒真國際半程馬拉松賽,吸引了全球42個國家和地區的3.5萬名選手來揚角逐,煙花三月的揚州,成為跑者天堂;文脈綿延、風骨長存,第4屆朱自清散文獎大獎揭曉,全球華人文壇頂級的文學大家,循著先生的足跡齊聚揚州……
生態文明建設與文化傳承所釋放的魅力,詮釋著揚州人民遵循總書記諄諄教誨作出的堅持不懈的努力:堅持綠色發展,繪就“綠楊城郭新揚州”的秀美生態畫卷;堅持文化為魂,在保護好、傳承好、彰顯好揚州歷史文化的同時,不斷推進文化與城市建設、經濟和社會進步融合發展;堅守城市特色和個性,拉開“一體兩翼”“一核多組團”的現代化大揚州框架,努力打造一個古今交融、形神兼備、布局優化的世界名城。
“Find China in Yangzhou”成為古城揚州在發展中堅守城市特色、堅持城市個性最形象的概括。如今,“在揚州感受中國”,已經成為來揚海內外賓朋的共識。今天的揚州,各項社會事業取得長足進步,廣大市民獲得感不斷提升,城市知名度、美譽度和影響力進一步增強,一座古代文化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的名城正日益成為現實模樣。
最中國:一座千年古城的特色發展路
“要增強城市宜居性,引導調控城市規模,優化城市空間布局,加強市政基礎設施建設,保護歷史文化遺產。”
——習近平
煙花·三月·揚州……一千多年前,大詩人李白筆下的絢麗意象,被今天的揚州人演繹成一年一度享譽海內外的節慶品牌——中國·揚州“煙花三月”國際經貿旅游節。
煙花三月客商云集,城市面貌日新月異。對15年來“煙花三月”節主會場進行梳理,細心的人會發現,從2002年的瘦西湖開始,一年一個主會場,國展中心、火車站、潤揚長江大橋、古運河畔、萬花園、“雙東”歷史文化街區……每年主會場的轉換,不僅見證了發展中的“揚州速度”,也見證了一座現代化城市大框架的逐步拉開。
建設世界名城,題該如何破?路該如何走?市委書記謝正義說:綜觀世界名城,首先應當是一個富有特色的城市,我們要走特色發展之路,建設一個能夠代表中國、得到世界普遍贊譽的有特色的城市。
建設世界名城,就要堅守城市發展個性化定位和高品質要求,不斷提升城市的規劃眼光、建設水平和服務標準,賦予城市不可替代的文化記憶。要更高起點推進城市規劃設計,堅持緊湊城市、精明發展的理念,立足城園一體、水城共生的特色,突出區域融合、空間整合、產城結合的要求,努力打造一個古今交融、形神兼備、布局優化的名城。
“開城先開路”。2014年4月17日,全長31公里的沿湖大道開工;同一天,北起啟揚高速,南至滬陜高速,與老淮江公路以及連淮揚鎮鐵路揚州樞紐站相連的金灣路破土動工。這兩條道路的開工建設,把邵伯湖抱進城里,把高郵湖拉進城里,帶動揚州城市發展從“瘦西湖時代”進入“高郵湖、邵伯湖時代”。
2014年9月19日,新中國成立以來揚州單體投資規模最大的城建項目——瘦西湖隧道建成通車。這條隧道的建成,既有效緩解了城市東西方向的交通壓力,又保證了瘦西湖景區整體風貌免遭破壞。
2015年9月5日,作為建城2500周年重大城建項目之一的文昌路西延暨353省道段通車。至此,總長60公里、橫貫東西的城市主動脈——文昌路全線貫通,東水西山一線連的城市大格局成為現實。
2015年9月20日,作為揚州主城區與江都之間重要的東西向交通大動脈,全長約9.6公里、總投資20多億元的新萬福路和萬福大橋工程全線通車,把沿線的瘦西湖、茱萸灣、“七河八島”、江都水利樞紐等人文生態景觀串為一體。
與此同時,以文昌路為中軸線,互聯互通的橫縱路網分別從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全面突破,“一體”真正有了“兩翼”,更拉開了“一核多組團”大揚州的城市格局。
“一核”,充分發揮揚州古城街巷體系、城市風貌保存完好的優勢,突出彰顯“小街小巷、古色古香、原汁原味、市民市井”特色,加快推進“雙東”歷史文化街區和文昌閣周邊、南河下片區的保護與整治、改造與提升,強化古城核心區文化、旅游、商貿等服務功能,審慎推進古城保護、更新與利用。
“多組團”,指東部生態科技新城和廣陵新城、中部蜀岡—瘦西湖風景名勝區、西區新城及儀征東部地區、南部臨港新城等板塊。
2012年,市委、市政府旗幟鮮明地提出把瘦西湖景區打造成“世界級公園”,讓揚州真正成為中外旅游、旅行者的目的地。幾年來,景區先后開放西園曲水景點,建成虹橋坊游客休閑集聚區,疏浚唐子城河,恢復重建雙峰云棧“飛瓊濺雪”盛景,整理大明寺西花園再現蘇東坡、歐陽修、石濤等文化名人的遺跡、遺作,新建了鑒真廣場,宋夾城體育休閑公園及考古遺址公園免費對市民開放。
生態科技新城,地處江廣融合地帶,這里南部是全市最大的杭集民營經濟集聚區,北部是風光旖旎的自然文化遺產保護區——“七河八島”,中部是即將開工的連淮揚鎮鐵路揚州樞紐所在地,這里將打造成為揚州跨江融合發展的先行區、示范區。
廣陵新城,位于揚州城市地理中心,區域面積12.5平方公里,是未來揚州“一體兩翼”的城市核心CBD。如今擁有以信息服務產業基地、Y-MSD、環球金融城、交總行等為代表的一批重大產業項目,初步形成集軟件信息、金融服務、文化創意以及總部經濟為一體的“3+1”產業架構,走出了一條“新產業、新城市、新人才”高度融合的發展之路。
……
回顧這幾年揚州的城市發展,無不展示了獨具匠心的精雕細琢,“人文、生態、精致、宜居”的特色得到了進一步彰顯。
很世界: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支撐起名城建設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對歷史文化特別是先人傳承下來的道德規范,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 ——習近平
文化,是揚州最具特色的城市標簽。揚州作為國務院首批公布的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是中國少有的通史式城市,在海內外享有盛名。
數十年來,揚州始終將文化作為城市之根、城市之本、城市之魂來定位,作為城市核心競爭力精心培育。“十二五”期間,揚州將“以文化人、以文化城,人以文名、城以人興”作為未來發展的重大決策,用實踐探索中取得的豐碩成果對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作出了生動注腳:文化發展質量不斷提升,全體市民在共享文化發展成果同時,城市崇文尚德之風日趨濃烈。
一身傲骨的朱自清,是揚州近現代史上走出的文學大家。2010年5月17日,頒獎地永久落戶揚州的首屆“朱自清散文獎”舉行頒獎典禮,天下文人雅士以散文的名義會聚揚州,循著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追尋文學風骨與人文精神。
今年4月26日,聲譽日隆、注重創新的第四屆“朱自清散文獎”頒獎典禮如約而至。
盤點四屆獎項得主,可謂大家云集、文星閃耀。其中,既有張承志、閻連科、賈平凹、阿來等文壇巨匠,也有馬未都、馬伯庸等社會知名人士,更有蔣方舟、李娟等文壇新秀。特別是今年被海外華人公認為文壇領袖的九旬作家王鼎鈞獲頒獎項,標志著這一中國散文界最高獎項的影響力已遍及世界華人文化圈。而600多名文學愛好者趕往現場見證頒獎典禮,證明獎項不僅為作家關注,也在越來越多的文學愛好者中產生影響。
四屆成長,“朱自清散文獎”成為揚州文脈傳承和文化創新的新名片。而揚州鍥而不舍地以文化人、以文化城,更是結出豐碩成果。
“十二五”期間,揚州對優秀傳統文化不遺余力地進行保護和利用,一個個文化建設“大手筆”頻出。
大運河是揚州的母親河,作為中國大運河的發源地,2014年6月,由揚州牽頭,歷經8年的大運河聯合申遺取得成功,大運河成為世界文化遺產,揚州境內6段河道、10個遺產點列入其中,是大運河全線遺產點列入最多的城市。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文明的“活化石”。截至目前,揚州有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3項,國家級19項,省級46項,位居全省第二。去年7月,由揚州市委、市政府編纂,堪稱揚州歷史文化百科全書的《揚州文庫》(101冊)正式發行。這項文化工程,不僅續寫了揚州的文化復興夢想,更向世界展示了當代揚州人傳承、弘揚、發展優秀民族文化,締造全新產業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十二五”期間,全市文物保護長效機制不斷建立,市政府連續出臺《揚州市文化遺產保護管理辦法》《揚州市大運河遺產保護辦法》等多個規范性文件,地下文物埋藏區內或地下文物埋藏區外5萬平方米以上的建設項目實施考古前置制度。2013年,隋煬帝墓考古發掘成果被國家文物局、中國考古學會評為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建設“文化博覽城”是揚州在全國的一項創新之舉、特色之舉,“十二五”期末,市區建成文博場館達100多處,各類博物館、紀念館、名人故居、文化廣場星羅棋布,市民出門僅幾百米即可就近參觀游覽,感受濃厚的文化氛圍。
2500周年城慶之際,相繼建成開放的吳王夫差廣場、史可法廣場、阮元廣場、揚中院士廣場等八大文化廣場,將揚州的歷史淵源、城市精神、歷史文化與現代發展濃縮成一條主線,既凸顯城市的人文精神,彰顯先人先賢之德,也使市民在潛移默化中養成崇文尚德、文明優雅的習慣。
“堂前無字畫,不是舊人家”是揚州的文化傳統;“幾百年人家無非積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讀書”則是揚州人的優良家風。多年來,揚州不遺余力打造書香城市,廣為宣傳“讀書有福、讀書傳家、讀書興城”理念,多處設立圖書館和24小時“城市書房”,市民在開卷有益、讀書傳家、讀書有福觀念影響下,道德素質顯著提升。
文化產業是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十二五”期末,全市共有5296家文化企業,其中規模以上企業268家,以超過全市GDP年均增速4個百分點的速度發展。
特生態:奮力打造美麗中國的揚州樣板
要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強化綜合治理措施,落實目標責任,推進清潔生產,擴大綠色植被,讓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生態環境更美好。 ——習近平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全國“兩會”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和在江蘇調研考察時,多次提到揚州生態文明建設和瘦西湖水環境整治,這不僅是對揚州這座城市特別的厚愛,也是對城市生態文明建設的厚望。
綠色是揚州的城市底色。“北郭清溪一帶流,紅橋風物眼中秋,綠楊城郭是揚州。”清代著名詩人王士禎如此詩贊揚州,“綠楊城郭”因此成為揚州的代名詞。如今,揚州人正努力賦予“綠楊城郭”新的內涵。
回望“十二五”,這座千年古城既創造了經濟社會發展“揚州速度”,又將一枚枚“生態獎牌”掛在胸前:先后榮膺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國家生態市、國家水生態文化建設試點城市等一系列稱號……
優良的生態環境是揚州引以為傲的資源稟賦,對城市生態的重視,已經深深銘刻在揚州人的基因中。“十二五”期間,我市在全省率先提出“生態強市”發展戰略,探索出一條生產發展、生態優化、生活改善的生態文明建設新路子,正在全力建設“美麗宜居新揚州”,奮力打造美麗中國的揚州樣板。
揚州依水而建、緣水而興、因水而美。“治城先治水”,近年來,揚州推動實施了“不淹不澇”“清水活水”工程,這是揚州改革開放以來市本級一次性投入最多、范圍最廣、惠及人數最多的單項重大基礎工程和民生工程。去年9月29日,揚州建城2500周年之日,“九閘同開活水潤城”工程啟用,大運河以西主城區90平方公里內總長140公里的35條河流實現了活水環繞,一舉改變了部分河道水系斷頭、水質黑臭、遇大雨即澇等水生態難題,惠及百萬市民。
“十二五”期間,揚州大力推進“綠楊城郭新揚州”行動計劃,每年從土地出讓金中提取5%專項用于城市綠化,每年新增植樹500萬株,新增城市綠地100萬平方米,基本完成了瘦西湖、“七河八島”等九個10平方公里以上的生態中心建設,宋夾城、揚子津、蜀岡西峰、廖家溝城市中央公園等城市生態體育休閑公園先后建成并對老百姓免費開放。
宋夾城體育休閑公園,是揚州市委、市政府給予百姓民生福利、生態福利的一個樣本,更是城市規劃建設理念的一次創新——把城市中心最美麗、最金貴,很多城市用來建設CBD(中央商務區)的黃金區域,用來打造景色優美、充滿活力的CAD(中央活動區)。
一個字母之差,反映了城市發展理念的極大提升。
CAD的“A”,即“activity”(活動),不同于傳統的中央商務區模式,CAD的載體是生態公園而不是商場,它的業態模式是市民休閑健身活動,而不是購物娛樂,讓老百姓更好地親近自然、鍛煉身體、放松身心。
宋夾城體育休閑公園僅僅是構筑城市生態文明建設規劃、打造具有揚州特色城市公園體系的一個縮影。記者了解到,全市已有35個公園建成開放,到8月底還將有25個公園陸續建成開放,1個公園年底前開工建設。
揚州還打響了“霧霾攻堅戰”:治企、管車、限煤、禁燃、抑塵……通過“五氣”同治,實施“共保藍天”專項行動。去年,揚州共有245個“藍天”,市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始終保持在320天以上,PM2.5比上年下降6.6%。
設置“綠色門檻”,寧可犧牲眼前利益,也要保障長遠發展,成為揚州秉持“生態優先”的一貫做法。在招商引資上,揚州各地秉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嚴把項目審批關,對存在污染隱患的項目實行“一票否決”。在招商項目選擇上,就設置了科技含量低的不進、投資強度小的不進、資源消耗大的不進、環境污染大的不進、安全隱患高的不進“五不進”門檻。
揚州把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作為主攻方向,著力推動新能源、新材料、新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現代服務業、生態建筑業和生態旅游業,積極發展循環經濟,全面推行清潔生產,構建起具有揚州特色的現代產業體系。
在揚州,一批企業退城進園,一批耗能大戶、污染企業關停并轉;市區全面實行排污許可證制度,城市水環境功能區水質達標率穩定在100%;連續五年組織開展集中式飲用水源地專項整治行動,城市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穩定在100%……
金杯銀杯不如百姓口碑。在近年來的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定量考核中,揚州各項指標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尤其在公眾對城市環境保護的滿意率方面,揚州連續三年在全省名列前茅。良好生態環境已成為揚州的閃亮名片和競爭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