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時間是標注前進步伐的刻度。20年,一座城市能向著未來走出多遠?
從逐漸失去色彩的老舊小區到住宅物業全面整治后重新煥發光彩、從綠化水平粗疏躍升到打造“生態、精致、時尚”的園林城市、從建市之初僅有的一兩個公園向“500米見園”跨越……每一處與宿遷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變化中都能找到住建人的身影。
中心城區道路
為了城市更加美好,20年間,宿遷住建人交出了一張無愧于歷史的成績單:2005年8月宿遷被省政府批準為“江蘇省園林城市”,2008年,聯合國授予宿遷環保節能示范城市;2010年宿遷得到“國家園林城市”授牌;2011年,宿遷成功舉辦第七屆江蘇省園藝博覽會;2015年1月,宿遷成功創建“江蘇省人居環境獎城市”;2016年1月,宿遷又斬獲“中國人居環境獎”,系蘇北唯一。
20年櫛風沐雨,20載春華秋實。
如今新征程的號角已然吹響,市民的殷殷期待賦予住建人新的責任擔當。超越的夢想,迸發住建人無限向前的力量……
民生實事刷新市民幸福感
干凈整潔的街道、環境優雅的小區……如今,行走在宿遷市的大街小巷,撲面而來的宜居之風讓人感到溫馨與愜意。對生活在宿遷這個城市的人而言,這種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和變化,飽含著幸福的味道。
群眾利益無小事,百姓冷暖最關情……件件民生工程覆蓋范圍越來越廣、受益群眾越來越多。
老小區居民感受“幸福來敲門”
樓還是那棟樓,房還是那套房,可是家住宿城區幸福街道馬陵社區北關園區小區的居民現在每天都有新感受:樓道燈不亮、下水道堵塞、停車位不足……這些原本困擾他們的問題已煙消云散。“不買房不搬家,老房轉眼變好房。”提起老舊小區改造整治提升工程,北關園區小區居民蘇先生樂開懷。
當前,宿遷城市發展已經進入到以“提升內涵、完善功能、改善民生、打造特色”的新階段,關注城市功能的完善、群眾宜居的需要,是提升群眾對城市獲得感和滿意度的必然選擇。城市的發展,讓老小區更顯滄桑。位于市區中心地帶的多個小區由于年代久遠、管網配套落后、老化失修等原因,影響了居民生活質量提升。
道路整修、管道改造、綠化建設、停車位調整,“老舊小區改造”這個詞,走進了老百姓的生活。作為我市開展的城市環境綜合整治行動之一,一批在時代變遷中失去光彩的老舊小區,脫胎換骨,煥發青春活力,越來越多的老舊小區居民感受到了“幸福來敲門”的喜悅。
2013年5月至2014年底,我市啟動實施了20個老舊小區改造工程,涉及停車位、綠化、管網改造等18大項,累計投入資金近2.2億元,改造面積154萬平方米,惠及市區6萬多人。
2015年,我市又啟動了包括拆除違建、退建補綠、完善設施、規范停車秩序、房屋修繕、技防整改等12項內容的市區住宅小區物業整治提升工作,涉及213個小區,進一步提升和改善了我市住宅小區的人居環境。
2016年,我市又啟動實施了市區219個居民小區“四新一亮”工程,以及中心城區老舊自建小區和背街小巷改造提升工程,對12個老舊自建宿舍區和19條背街小巷進行改造整治提升,老舊自建小區改造提升將直接影響近2000戶、6000人的切身利益,背街小巷整治提升的受益人將超過1萬人。
澆筑“住有所居”幸福夢
2009年下半年,我市開始全面啟動棚戶區改造工作,全面建立政策體系,實施陽光征收,保障群眾權益。截至目前,市中心城區國有土地上共啟動房屋征收項目98個、21586戶、360.06萬平方米的棚戶區改造。
“居者有其屋”是每個人的生存要求和美好愿望。以前一直在外租房的張加啟一家,因為保障房的建成,圓了全家人多年的安居夢。
張加啟說,他一直記得2013年1月18日搬進新家的情景,“住進政府提供的保障房,心里踏實了。以前在外租房子,總感覺沒著沒落的。”
近年來,我市各地拔地而起的保障房讓更多低收入群體感受到了幸福。我市全面推行經濟適用房、廉租房、公租房、限價商品房、拆遷安置房相結合的“五位一體”建設模式,構建以政府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場為主滿足多層次需要的住房供應體系。“十二五”期間,全市累計建設各類保障性住房19萬套,保障家庭17萬戶。
為讓保障房建設成果更多、更好惠及群眾,市委、市政府每年都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列入為民辦實事項目,將棚戶區(危舊房)改造安置住房用地納入年度土地供應計劃優先安排,并簡化行政審批流程,提高審批效率。在保障房建設方面,采取財政補助、銀行貸款、企業支持、市場開發等方式多渠道籌集資金。積極爭取中央、省政府給予棚戶區(危舊房)改造資金支持,積極協調金融機構向符合條件的棚戶區(危舊房)改造項目提供貸款支持。積極引導社會資金投入棚戶區(危舊房)改造,篩選有實力、信譽好的房地產開發企業參與棚戶區(危舊房)改造。我市堅持高標準規劃,完善配套設施,把生態、城建、環保、生活等功能緊密地結合在一起,配合調整了教育、醫療、交通布局,新增城市商業街區,將危舊片區改造成了功能配套齊全、人居環境優越的新型中心城區。2014年2月,我市幸福新城危舊片區改造示范項目獲“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
圍繞“住有所居”的目標,我市不斷探索住房保障新模式,著力解決中低收入家庭、新就業人員和進城務工人員的住房困難,先后出臺了《宿遷市廉租住房公共租賃住房管理辦法》、《宿遷市定銷商品房管理辦法》、《宿遷市藍領公寓建設管理實施細則》、《宿遷市市區人才公寓建設與管理暫行辦法》、《宿遷市市區住房保障市場化改革實施意見(試行)》等一系列規范性文件,明確住房保障各項政策標準,完善住房保障政策體系,并根據保障能力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長,降低保障門檻,不斷擴大住房保障覆蓋面和提高保障水平。將廉租住房保障范圍從城市低保家庭向低收入無房家庭延伸;將經濟適用住房保障范圍從低收入家庭向中等偏下收入家庭以及危舊片區改造中補償款低于一定額度的被征收家庭延伸;將公共租賃住房保障范圍從住房困難家庭向外來務工人員、新就業大學生延伸……一大批城市中等偏下收入家庭、新就業人員和進城(外來)務工人員住房困難狀況得到有效解決和改善,人民群眾的滿意度不斷提高,住房保障工作連續六年獲得省級表彰。
民生保障貼“幸福標簽”
城市道路是城市的血脈和骨架,更是城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支持。地級宿遷市組建之時,市區僅有幸福路、黃河路、八一路、黃運路、馬陵路等共47條,其中僅有10條瀝青路,道路總長度33.87千米,整個中心城市無一條下水管道。
2001年,運河“九橋”、黃河“十橋”的建成通車,破解了原來局限于大運河、古黃河之間的“造鎮”時代,進入北到駱馬湖、南到洪澤湖的“河湖聯動”的“造城”時代。隨著城市范圍不斷擴大,截至2008年市府新區范圍內道路增至38條,道路相關配套設施完備,新建和改造后90%為瀝青路面,道路總長度約60千米。2013年至2015年,新建和改造環城北路、八一路、聞濤路、劇院路、黃河南路、青海湖路等43條道路,道路建設長度約50千米,道路面積約141萬平方米,完成投資約10億元。居民出行更加便捷,交通擁堵局面大力緩解,城市形象全面提升。
改變的還不止于此。俗話說,“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老百姓總是把“柴”放在第一位。可別小瞧了“柴”,其中凝聚著很多工作人員的辛勞和汗水。
建市之初,宿遷居民的生活燃料主要以煤炭為主,液化石油氣為輔。1999年,液化氣快速發展,市區建成3座液化氣站,總儲氣能力達到160立方米。液化氣成為居民家中生活的主要燃料。
2000年,我市決定率先對府苑小區管道燃氣進行試點建設,當年建成了可供5000戶居民使用的管道液化石油氣氣化站1座,標志著管道燃氣在宿遷市實現了零的突破。2005年,西氣東輸冀寧線通過我市,為我市天然氣的發展提供了契機。同年,宿遷中石油昆侖燃氣有限公司進駐我市城區范圍,建設經營管道天然氣。
2006年11月8日,西氣東輸宿遷分輸站向宿遷天然氣門站開閥供氣,標志著天然氣安全抵達市區,2007年3月25日,歐洲花園3號樓2單元403室用戶通上了天然氣,成為市區第一位使用天然氣的用戶。2013年5月,市政府實施市區燃氣設施3年建設行動,計劃3年內將市區142個未通氣的老小區全部用上天然氣。2015年10月底,市區142個老小區燃氣改造結束,基本實現了管道覆蓋率100%、居民可通氣率100%,市區使用天然氣用戶累計突破10萬戶。
民生大于天,幸福最關情。
宿遷厚重的民生答卷,充滿著溫暖人心的巨大力量。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點點期盼在一個個民生實事中逐步實現。
“民生園林”成為宿遷招牌
綠!滿眼是綠!
建市之初,中心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綠地率、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分別為23.10%、18.2%和2.4平方米。截至2015年底,中心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綠地率、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分別達42.62%、39.61%和15.13平方米。
在宿遷,一年四季跟著城市深呼吸。四季美如畫,只因宿遷多年以來堅持“生態、精致、時尚”的城市建設定位,圍繞林蔭、彩色、花園、海綿“四個城市”建設目標。
如今的宿遷在綠色的道路上步履鏗鏘,讓“民生園林”成為這里的“金字招牌”。
三五百米必見公園街頭綠地
“300米見綠、500米見園”———是宿遷民生園林綠化建設一個目標。春花、夏蔭、秋景、冬樹、賞花、觀果……漫步宿遷街頭,不經意間,你能四季見綠。
鳴鳳漙公園所在地曾是一塊閑置的荒地。經過近一年的精心設計和施工,“水灣棧道”、“城市綠芯”、“水塬天地”、“浪漫花徑”四個功能區,打造出動靜結合的休憩空間,營造移步換景、四季有景的綠化效果。建成一新的鳴鳳漙公園成為古黃河畔最美麗的一顆珍珠,為優美的古黃河沿線再添一景。
三臺山森林公園
如今每天都有很多市民漫步于鳴鳳漙公園,享受著喧囂城市之下的寧靜。在水灣棧道旁看著古老的黃河水與靜謐的池塘流通交匯、蜿蜒流淌;累了倦了到浪漫花徑觀賞花海景觀。家住市區寶龍城市花園的市民張先生說:“原來這里就是一個垃圾場,早就荒廢了。如今公園建成后,我經常和朋友來這里鍛煉身體,感覺有這樣一個公園特別好。”
鳴鳳漙公園只是我市打造民生園林建設的一個縮影。今年,按照“生態、精致、時尚”的城市建設定位,我市堅持“打造民生園林”的建設理念,結合城市綠化實際,在公共綠地改造提升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和實踐,重點改造提升國土廣場、丹郡綠地、嘉豪綠地、雨露綠地等31處街頭綠地,建設下相公園等9個生態公園,著力打造民生綠化、民生園林。
曾幾何時,宿遷人周末才逛逛公園。如今中心城區基本實現“行居處處有綠地,推開窗戶是花園,走出家門進公園”的目標,很多市民享受著邊休憩邊親近自然的寧靜喜樂。
建設會呼吸的“海綿城市”
孩子們在娛樂設施上嬉戲,大人們在草坪上休閑納涼……這是宿遷市區財政廣場經過“升級”后呈現的面貌。作為“海綿城市”試點項目之一的財政廣場,和傳統城市休閑廣場有所區別的是,升級后的財政廣場具備“海綿”功能,實現“吸吐自如”。
市區運河橋西側橋頭公園早就使用一套先進的雨水收集利用系統,可以“自行灌溉”。在公園便道的一側鋪滿了一道鵝卵石小路,鵝卵石的下面就隱藏著一個“機關”。
據公園管理方的一名工作人員介紹:“我們設置了一條雨水收集槽。下雨時通過收集槽收集的雨水會全部流入公園地下一個500立方米的集水池。當公園的植被需要灌溉時,水泵會把集水池的雨水從地下抽出來,進行灌溉,從而體現出生態環保的理念。”
擁有雨水收集利用系統的地點還有不少,近年來我市有序規劃打造一批城市“生態水泡”,促進雨水資源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實現景觀與生態的深度融合,先后建成九鼎公園、西湖路運河橋頭公園、財政廣場、環城北路生態廊道等一批海綿城市試點項目,形成旱吐澇吸的城市海綿體。
去年,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出臺了《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江蘇省也因此成為全國率先發文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省份。
在海綿城市建設方面,我市按照建設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理念,綜合考慮“滲、滯、蓄、凈、用、排”,在工程實施中強化貫徹實踐,建成了公園綠地中雨水收集利用系統。充分利用透水磚、植草溝、旱溪、雨水濕地、蓄水池等設施,最大限度實現雨水在城市區域的積存、滲透和凈化,有序規劃打造一批城市“生態水泡”,促進雨水資源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實現景觀與生態的深度融合。
繪就綠色生態新畫卷
四季輪回,陌上花開,一條條綠道,一道道文明。“進得來、留得下、坐得住”,由增綠量向建精品轉變,我市從民生角度出發傾情構筑了融觀賞與市民休閑為一體的城市綠色景觀。
想健身就到小區附近環境優美的小公園,想散步了就去大道旁的綠軸里走一走,想跳舞了就到街頭小廣場……隨著我市民生園林建設的逐步實施,廣大市民的休閑生活更加愜意。
一個個公園、一處處綠地,看上去是自然景觀。但是透過這一個個景點,我們看到的是全面改善人居環境、提高生活質量的惠民工程。
圍繞建設“林蔭城市”目標,我市在市區先后建成世紀大道、南湖路、奧體路、黃浦江路、西湖東路等70余條林蔭路,完善了市區林蔭路系統,提升了市民出行舒適度;圍繞打造“彩色城市”目標,先后建成千島湖路、書店北巷、風荷路等35條彩葉道路,打造落葉景觀,形成城市彩葉片區,讓市民在城市內享受繽紛的視覺盛宴;圍繞建設“花園城市”目標,先后建成三臺山森林公園、古黃河雄壯河灣公園、印象黃河景區等100余個城市公園綠地景觀,取得良好的生態效益及良好的環境效益;圍繞建設“海綿城市”目標,先后建成九鼎公園、西湖路運河橋頭公園、財政廣場、環城北路生態廊道等一批海綿城市試點項目,形成旱吐澇吸的城市海綿體。
城市園林綠化是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基本組成部分,與城市的發展息息相關,與居民群眾生活息息相關,是具有生命力的設施。城市園林綠化,不僅關系到生態環境質量的改善,更關系到每一個居民群眾的日常生活。為進一步提升中心城市景觀效果,切實增強園林綠化服務功能,市住建局牽頭初步制定中心城市街頭綠地建設三年行動計劃,梳理出70余處街頭綠地亟需提升改造。
以民心謀劃園林圖紙,用民意綠化大美宿遷。讓民生園林為宿遷勾畫藍天常在、綠水常在的美麗愿景。
綠色發展———宿遷在路上。
曾經,這里河塘溝渠垃圾遍布,如今群鴨戲水綠樹縈繞……曾經灰頭土臉的小鄉村,抖落了滿身塵埃,開啟了美麗變革……
按照建設“實力中心城市、活力美麗縣城、魅力特色城鎮”的發展思路,我市整合資源力量,強化政策扶持,嚴格督導檢查,扎實有效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建市以來,全市小城鎮共計新增建筑面積866.2萬平方米,有9個鎮被列為省級重點中心鎮、8個鎮被列為全國重點鎮、14個鄉村列入省級美麗鄉村建設示范項目名單。
重點中心鎮成發展龍頭
根據省委省政府在蘇北地區建成一批工業商貿強鎮、文化旅游名鎮、生態宜居城鎮的總體思路,列入蘇北地區省級重點中心鎮建設發展的有沭陽縣韓山鎮、賢官鎮、馬廠鎮,泗陽縣王集鎮、新袁鎮,泗洪縣雙溝鎮、界集鎮,宿豫區來龍鎮,宿城區龍河鎮9個鄉鎮。
在打造重點中心鎮過程中,市住建局注重完善重點中心鎮規劃設計。在全市城市總體規劃框架下,聘請名校城市規劃研究設計院分別對重點鎮開展了新一輪規劃修編,通過規范土地利用、明細功能劃分,突出單體建設,彰顯鮮明特色。加強領導,形成合力,加快推進重點中心鎮建設。加強對中心鎮建設工作的領導,建立相應的組織協調機構,將重點中心鎮建設工作納入年度工作的考核內容。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大中心鎮建設的用地保障力度,各地政府每年安排一定的建設用地指標用于扶持省級中心鎮建設,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時優先考慮中心鎮發展需要,統籌安排用地指標;加大中心鎮建設財政扶持力度,縣財政每年安排一定的資金用于扶持和培育省級中心鎮建設,鼓勵金融機構積極參與和支持中心鎮建設。
泗陽縣盧集鎮郝橋新型社區改造后
目前,九個省級重點中心鎮均完成規劃設計方案編制工作,建設重點項目122個,計劃投資35億余元,涉及供水管網、街道亮化、集貿市場、學校、公立醫院、養老設施、公益文體設施及景觀綠化等多個方面。
保美麗鄉村“不老容顏”
2014年度沭陽縣湖東鎮木墩村、顏集鎮堰下村等6個美麗鄉村列入省級美麗鄉村建設示范項目名單。各地認真組織實施,各項工作有序推進,總體進展達到進度要求,涉及村委會、衛生室、文化活動室、幼兒園、便民服務中心、農資超市、公共活動及健身場地、排水管網、污水處理設施等多個方面。泗陽縣盧集鎮郝橋村、市湖濱新區黃墩鎮英莊村整體工作推進較快。
為確保省級美麗鄉村建設示范項目快速有效推進,市住建局加強對美麗鄉村建設工作的領導,建立相應的組織協調機構,將美麗鄉村建設工作納入年度工作的考核內容。進一步整合資源投入美麗鄉村,根據“政府主導、農民主體、社會參與”的原則,整合涉農資金向美麗鄉村建設傾斜。加大宣傳力度,營造美麗鄉村建設氛圍,充分發揮有線電視、鄉村廣播、宣傳欄、戶外廣告牌、LED屏幕等載體,以促進全面整治為目的,全景式展現美麗鄉村建設全過程。引導廣大干部群眾關心、關注、支持、參與美麗鄉村建設。
我市沭陽縣胡集鎮華光村、西圩鄉邱莊村等8個村莊被確定為2015年全省美麗鄉村建設試點村,共計獲得省級建設示范獎補資金1880萬元。目前大部分試點村的前期工作相繼啟動。(杜之辛肖偉偉鄭緒軍史彩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