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從常州走出的中年科學家史佩勇成為——寨卡病毒研究突破第一人
華人科學家史佩勇帶領研究組,成功克隆出寨卡病毒。這項成果,將直接有助于加速寨卡疫苗的研發。
——這則消息最近蜚聲國際,新華社播發后,國內各大新聞媒體紛紛采用。
記者昨天獲悉,這位國際著名的病毒學家和藥物研發專家,是常州人。
常報全媒體訊史佩勇1966年出生,家在西新橋附近,就讀于西新橋小學,初中高中均就讀于北郊中學,18歲時考上南京師范大學生物系。
“常州給了我一個全面的教育基礎。”昨天,記者通過微信聯系上了史佩勇,并采訪了他在常州的家人和師友,了解到史佩勇更多的故事,尤其是故鄉常州對他的影響。
媽媽說: “他取得成功是遲早的事情”
“雖然不懂兒子的研究領域,但我知道他一直很刻苦,從小就是想做的事情一定要做成,他取得成功是遲早的事情。”史佩勇的媽媽范素華告訴記者,她為兒子開心,但絲毫不感到驚奇。
作為母親,范素華始終擔心兒子太辛苦,“早上6點前到學校,晚上8點后才到家,天天如此,大概因為有興趣,他好像一點兒不知道累,也不需要假期。”她說,史佩勇經常離開了實驗室但心里還掛著實驗,有一次晚上回家竟然跑錯了家門。
史佩勇的妹妹史佩立說,他們一家人至今都記得,為了學好英語,中學時期他背過整本英語詞典。
德安醫院醫生黃亮與史佩勇中學同學6年,“除了刻苦努力,他還是個文藝青年。”黃亮告訴記者,史佩勇大學一年級因病休學一年,這一年,他不僅英語飛速提升,開學后還承擔了學校的一次外賓接待工作,還自學了吉他,“彈到專業水準了”。
高中時的班主任陳堅對班長史佩勇的評價是:“沒有什么特別拔尖的學科,但是發展很全面,有自控力,也有領導能力。”她說,臨近高考時,許多學生放棄了4點半到5點半之間的活動課,史佩勇卻堅持把大家都趕到教室外面,告訴大家“多運動,學習效率更高”。
常州的老師為我打下成功基礎
史佩勇告訴記者,如今的每一點成就,都離不開常州的老師們對他潛移默化的影響。
他說:“中學班主任周國屛老師的英語教學,為我出國打下了良好的語言基礎,高中班主任陳堅老師開啟了我對化學、生物學的興趣,北郊中學校長黃精達讓我學到了領導才能。這些優良的素質和為人準則,為我以后的成功打下了基礎。”
史佩勇說,老師們都是在平凡的崗位上工作,沒有做過什么特別的事情讓他印象深刻,但是,他們每一個人都讓他覺得“不平凡”,是催促他不斷奮進的榜樣。
“現在做學術研究不是單打獨斗,要講求團隊合作,需要領導能力。”史佩勇說,他十分感謝年少時在常州打下的全面的教育基礎。以這次實驗為例,他要帶領一個幾十人的團隊工作,這群人來自巴西、美國等多個國家,而且分別從事不同的細分工作。
父母是對我影響最大的人
除了老師,家庭教養對史佩勇影響更大。
史佩勇告訴記者:“對我影響最深的是父母,我從小就受父親刻苦鉆研、解決工作難題的言傳身教,與許多優秀的同學相比,我因此更愛挑戰自己,眼界也更遠。我母親待人熱忱,這也是一個領導者的基本素養之一。”
記者了解到,史佩勇父母都是常州熱工儀表廠職工,父親史美世是工程師、技術骨干。“父親什么都能做,家用電器、家具都不在話下。上世紀80年代,電視機還沒有普及,我們家是鄰里最先擁有電視機的,都是我父親自己買的各種零件,回來自己組裝的。”史佩勇說。
結束微信采訪,已經是美國德州時間晚上9點半,史佩勇告訴記者,實現塞卡病毒的克隆,只是他日常工作的一個節點,明天他還要一早出門,繼續相關的實驗。黃鈺童 童滕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