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通訊員 王寧 周紅 張艷)清明節前夕,連云港贛榆區首家鎮級園林式生態公墓———城西鎮公墓一期工程建成并投入使用。墓地占地80畝,工程總投資500萬元,規劃建成墓穴1000座,可覆蓋周邊沙河子、葛湖、東曲坊等8個自然村1.4萬人口。截至目前,公墓內已遷入墳墓340座,棺材680口。
“加快新型公益性公墓建設是城西鎮殯葬改革的重頭戲,我們按照‘墓碑小型化、墓穴生態化、墓區園林化、服務人性化’發展思路,希望通過建成一批集安葬、祭掃于一體的園林式生態公墓,逐步減少‘青山白化’。”城西鎮黨委書記張軍告訴筆者,殯葬改革不僅有利于引導群眾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助推移風易俗,更給群眾帶來了實惠。
“一些家庭并不想大操大辦,但是礙于面子,再加上互相攀比,誰也不好意思將紅白事簡辦,因為怕被親朋好友和鄉鄰看不起,只好打腫臉充胖子。但現在,鎮里組織開展‘移風易俗·倡樹新風’活動,發放《致全鎮黨員干部、群眾的一封信》等宣傳資料,引導群眾崇尚勤儉節約,抵制大操大辦。村里通過召開黨員會、村民代表會等形式,制定了切實可行的《村規民約》,對婚喪嫁娶事宜約束規范,我們心里是一百個擁護,一萬個支持。”談起殯葬改革帶來的變化,塔山鎮前進村村民王統學深有感觸。
“破除陳規陋俗,轉變喪葬觀念是殯葬改革的關鍵。我們堅持以倡導殯葬新風為著力點,加大宣傳和教育力度,引導廣大村民樹立文明、節儉、環保的殯葬風尚。”塔山鎮黨委書記盧玉旺說。
具體工作中,該鎮成立了移風易俗工作領導小組,對全鎮工作進行全面安排部署,統籌協調。各村成立了紅白理事會,制定了理事會章程,明確了紅白理事會的職責和任務,操辦婚喪事宜的具體原則、管理制度及相關紀律,有效規范了村民的紅白喜事。該鎮的黨員干部更是自覺帶頭、率先垂范,做移風易俗的帶頭人、文明新風的表率。
而在石橋鎮,倡導文明喪葬新風也已深入人心。與許多農村一樣,過去的石橋村,但凡哪家的老人過世,吹喇叭、燒紙車紙樓……花樣繁多,攀比之風愈演愈烈。自從石橋村將“厚養薄葬”納入村規民約后,村里這種白事大辦的現象再也沒有了。石橋鎮黨委書記張來濤說,如果不移風易俗,在攀比之心作怪下,要浪費大量的人力物力,特別是那些剛剛脫貧的群眾,造成的負擔更是難以承受。
現如今,石橋鎮村村都成立了殯葬改革小組,誰家要是有老人去世,由村統一安排人員去幫忙,配備專用音響,播放哀樂代替吹鼓手,既莊重又省錢。
不比闊氣比風氣,移風易俗氣象新。“綠色殯葬”的新風尚在贛榆大地正悄然興起,移風易俗更是蔚然成風。近年來,贛榆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移風易俗工作,堅持把殯葬改革工作作為移風易俗工作的重點來抓,以優質服務、減輕群眾負擔為根本目的,以殯葬改革集中整治為切入點,扎實做好生態殯葬、惠民殯葬、綠色殯葬,并取得顯著成效。僅近兩年,全區殯葬惠民就減免補助金額近70萬元,全年共保障完成大型追悼會50多場,簡單告別12300余場。如今,新風尚吹拂群眾心田,移風易俗工作由原來群眾的不理解、不支持,到現在已成為一種習慣,群眾的思想發生了巨大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