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wǎng)】(記者 楊銳冰)“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風輕悄悄的,草軟綿綿的……” 3月27日上午,陽光格外明媚。我國現(xiàn)代著名散文家、學者、民主愛國人士朱自清先生的嫡孫朱小濤,來到東海尋根祭祖。他在祖父的出生地,沿著祖父的文化足跡,沐浴春天的陽光,感受故鄉(xiāng)的情愫。
朱自清后人來到東海尋根
昨天,天氣晴暖,就如同朱自清在散文《春》中寫的,“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當天上午,這位文學大家的嫡孫朱小濤來到東海縣追尋祖父的“文化之根”。
“妻在屋里拍著閏兒,迷迷糊糊地哼著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帶上門出去。”在《荷塘月色》開頭一段中所提及的“閏兒”,就是朱小濤的父親朱閏生。朱小濤在祖父朱自清病逝11年后,于山西太原出生。現(xiàn)就職于江蘇省揚州市文化局,具體工作主要是收集和整理有關朱自清的歷史資料。
作為朱自清的后人,朱小濤有個心愿,就是在有生之年走進祖父出生的地方,了解祖父的生平,宣傳祖父的文化及人格精神。
“福如東海地,人杰地靈城。”作為朱自清先生的出生地,東海縣近年來始終堅持弘揚朱自清文化精神。在他的出生地——東海縣平明鎮(zhèn)的中小學,建起了朱自清事跡陳列館、朱自清文化展覽館,東海縣城還有以朱自清名字命名的自清路。
朱自清文化教育已形成東海文化教育特色,在朱自清的故鄉(xiāng)平明鎮(zhèn),每兩年一屆的朱自清文化節(jié)活動,成為該鎮(zhèn)中小學文化特色一道靚麗風景,人們以朗誦、表演等形式懷念和紀念一代文學大師的精神品質(zhì)。
從東海走出去的文化名人
作為從東海走出去的文化名人,朱自清與東海有著天然的聯(lián)系,他的散文中更是多次出現(xiàn)蘇北小縣城鄉(xiāng)下的印記。
朱自清
1898年11月22日,朱自清出生于東海縣平明鎮(zhèn)。朱自清的父親在東海地方工作,據(jù)說朱自清在東海縣生活了四年多時間,之后隨做鹽官的父親離開東海縣,定居江蘇省揚州市。
1928年,朱自清的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1934年,先后出版《歐游雜記》和《倫敦雜記》。1935年,出版散文集《你我》。他是我國現(xiàn)代著名的文學家、教育家和民主戰(zhàn)士。
朱自清一生甘守清貧、孜孜誨人,他追求民主、崇尚大義的民族氣節(jié),寬厚愛人、耕讀傳家的優(yōu)良家風,在當代社會具有極強的價值普示作用。朱自清的文學作品文辭優(yōu)美、影響巨大、經(jīng)典流傳。多篇膾炙人口的美文,讓大家百讀不厭。
今年是朱自清先生誕辰120周年和逝世70周年,為此,東海縣組織系列主題活動:建設朱自清出生地紀念遺址;在平明中學“朱自清紀念園”的基礎上,將紀念園改建成校內(nèi)的一個庭院;仿明清風格,增設朱自清出生民居展室,配置一些朱自清兒時的生活用具和物件,增強展陳效果。
朱自清一生從事教育事業(yè),與學校淵源頗深。東海還將規(guī)劃中的,即將在城北西區(qū)新建的“富國路初級中學”命名為“東海縣朱自清中學”。
3月暖陽下感念祖父文章
“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朱自清的《背影》,把兒子對父親的懷念寫得情深意切,成為中國現(xiàn)代至情散文中的典范。
緬懷祖父朱自清短暫而輝煌的人生,昨天,朱小濤來到東海縣平明中學,在演出大廳聆聽老師聲情并茂朗誦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他的眼睛里噙滿淚水,神情凝重地沉浸在祖父的文章里,感受著祖父朱自清先生那濃濃的懷念父親的文字。
看到文學大家的后人來到學校,東海縣平明中學的孩子們都激動不已。聽學生們齊聲朗誦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后,朱小濤打開朱自清的散文集,現(xiàn)場為學生朗誦起這篇文章,并與學生們互動。
3月的暖陽下,朱小濤的面部輪廓依稀可見祖父朱自清的影子。當天,他還參觀了朱自清先生作品陳列館,應邀為學校題寫了“自清精神·平明小學”“悠悠歲月走·相伴東海情”的留言。
隨后,朱小濤來到朱自清的雕像前,給祖父獻上花籃并三鞠躬。緊接著,朱小濤乘車來到平明中心小學校園,為祖父朱自清舉行誕辰120年紀念儀式,為學校廣場上的朱自清石刻雕像敬獻花籃。
在平明鎮(zhèn),朱小濤參觀了平明中學校史館,同學校的朱自清文學社團社員進行了親切交流,一起研討朱自清文化。
一生漂泊永葆赤子之心
“祖父一生都在漂泊,東海是他出發(fā)的地方。今天參觀的兩所學校在朱自清文化研究方面都非常有見地,而且對于朱自清精神的概括非常準確,不少歸納對于我來說都很有啟發(fā)。”在現(xiàn)場,朱小濤說,朱自清給世人留下的不僅僅是優(yōu)美的散文,他的文學成就只是一部分。此外,他還是清華大學的中文系教授。更加令人敬重的是,他永葆一顆赤子之心,具有強烈的家國情懷和鮮明的人格魅力。在這幾個方面,東海縣的朱自清文化研究、傳承工作都讓人眼前一亮。
為挖掘弘揚朱自清文化,潤澤東海城市文明,涵養(yǎng)東海市民品格,東海縣聯(lián)合《兒童文學》雜志社,面向全國中小學生設立了朱自清小荷散文獎,每兩年舉辦一次,獲獎作品由朱自清紀念館收藏。另外,東海還將借助版畫特色名片,舉辦朱自清作品主題詩意版畫大賽,擴大朱自清文化的影響。
在水晶公園南部,東海縣將利用現(xiàn)有閑置仿古風格廊房,科學規(guī)劃設計,建設朱自清紀念館。該館包括朱自清生平文字圖片介紹、文學成就、教育成果、與東海縣關系略考等內(nèi)容,重點挖掘朱自清各個時期的生活、工作經(jīng)歷以及圖片資料。同時,注意運用現(xiàn)代媒體、投影等技術,提升紀念館的建設水平,打造成具有東海地方特色的朱自清紀念館,配套建設朱自清文化長廊、朱自清書畫院等。
朱自清是東海人的驕傲
朱小濤有個心愿,那就是有生之年,把祖父筆下那些如詩如畫的地方走上一遭,體味祖父當年的感受與意境。
如今,他來到祖父出生并生活幾年的地方,“可以看得出,東海有文化底蘊,東海人有‘文化情懷’。我雖然是初次來到東海,但也算故地重游,以后要多加走動,盡自己的力量推廣、傳播朱自清留下來的文化遺產(chǎn)和精神財富。”朱小濤說。
東海之行,朱自清先生的后人在故鄉(xiāng)的大地上,沿著朱自清大師的文化足跡,一路感受春天的陽光和東風。蘇北的3月,正是田野麥苗返青、柳樹吐綠、花枝綻放的時節(jié),朱自清的文化與精神,與春天的田野河流一樣,煥發(fā)出一片生機。
120年前,東海縣出了個中國現(xiàn)代文學大家朱自清;120年后的今天,他的后人來到東海這片土地,追尋文化之根,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文化的機緣。朱自清是東海人的驕傲和自豪。
據(jù)悉,在東海文化尋根期間,朱小濤還將參觀東海水晶博物館,參加東海高級中學朱自清文化建設及朱自清中學的選址,并參加朱自清文化園建設和朱自清小荷散文獎征集啟動儀式等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