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這對擁有風光秀麗、綿延百里的長江岸線和水網密布、湖蕩相連的里下河地區的泰州來說,既是重大責任又是重大機遇。江蘇省委書記婁勤儉強調指出,“所謂環境美,就是要大力推動綠色發展,努力建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人文與環境交相輝映的美麗江蘇”。我們將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創新發展、引領發展,探索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百姓致富的新路徑,繪就建設美麗中國的泰州畫卷。
踐行生態文明,肩負歷史擔當
建設美麗中國,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從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到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再到黨的十九大把“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十四條基本方略”之一,都體現出黨中央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意志和決心。建設“強富美高”新江蘇,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蘇的殷切期望和諄諄囑托。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成為過去五年江蘇發展顯著成就之一。特別是隨著“263”專項行動的深入推進,人民群眾對生態環境的獲得感、滿意度有了較大幅度的提升。我們必須深刻認識到,只有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才能有效防止政績觀上的偏差帶來的發展觀上的偏離;只有不折不扣地落實好中央和省委在生態建設上的決策部署,為保護生態環境作出我們這代人的努力,才能走出一條生態建設與轉型發展融合互動的新路子、好路子;只有持之以恒地推進美麗泰州建設,為美麗中國、美麗江蘇建設作出應有貢獻,才能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的增長點、成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支撐點、成為展現泰州良好形象的發力點。
堅守生態底線,筑牢生態屏障
國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空間載體。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按照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整體謀劃國土空間開發。我們按照黨的十九大報告、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完善主體功能區戰略和制度的若干意見、全省重點功能區戰略,對主體功能區實施規劃進行了修改完善,并通過專家評審,形成了以都市經濟區、濱江發展區、里下河生態經濟區三大片區為主的總體布局,以中心城市與泰興融合發展的都市區為主中心,靖江和興化城區為副中心的“一主兩副”城鎮化格局。我們將堅守“紅線”意識和底線思維,嚴格落實《泰州市主體功能區實施規劃》,劃定58.4%的陸域面積為限制開發區域,確保綠色發展、集約發展;劃定近1/3的長江岸線作為“不開發區”,用于建設長江濕地、親水空間和濱江森林;劃定投資開發禁止區域,嚴禁高能耗、高污染項目落戶,完善配套管控制度,健全生態保護區執法監管機制,確保劃定的生態紅線區域得到有效保護和監管。嚴格保護永久基本農田,防止農田違規使用、亂占濫用、非農化利用,確保面積不減少、質量不下降,把更多的沃土良田、綠色田園留給子孫后代。合理確定城鎮開發邊界,把開發邊界作為剛性約束,明確城鎮建設區、工業區、農村居民點邊界。推進土地集約節約利用,有效控制土地開發強度,防止城鎮建設盲目擴張,為生態保護與未來發展預留更多空間。不斷筑牢泰州生態屏障,努力讓泰州江水“顏值”更高,讓泰州大地“氣質”更佳,讓泰州水城水鄉的美景永存。
立足生態優勢,發展生態經濟
泰州南是長江岸線風光帶,北是里下河人文水鄉區,在全省功能區戰略布局中占據重要地位。我們將把生態作為泰州發展的根本依托和最大優勢,做優做活“生態+”的大文章,真正讓“綠水青山”成為群眾致富的“金山銀山”。著力發展大健康產業。泰州長江經濟帶大健康產業集聚發展試點方案獲國家批復、省政府同意,試點規劃通過專家評審。這是全國首個以大健康產業集聚發展為主題的國家級試點。我們將以藥為基礎,突破醫養融合,帶動健康食品、健康旅游發展,加快由生物醫藥向“藥、醫、養、食、游”全產業鏈的大健康產業拓展,力爭到2020年,產業規模突破4000億元,打響“健康城市”品牌。著力實施生態經濟總體功能布局。為積極呼應全省功能區戰略,我們積極構建“2+1”兩片一帶生態經濟總體功能布局。“2”就是里下河片區和沿江片區,“1”就是城北生態經濟帶。努力把里下河地區打造成為“生態經濟”的示范、沿江地區打造成為“生態轉型”的示范、城北生態經濟帶打造成為“都市生態”的示范,努力建設詩意棲居大公園、水韻江蘇新樣板。前不久,我們專門召開全市生態經濟發展大會,出臺了一系列生態經濟發展的政策文件,對全市生態經濟總體功能布局作出了全面部署。目前,在里下河生態經濟示范區,啟動實施了總投資800多億元的140多個重點項目,每個項目都排出時間表,確保高質量、高速度推進。著力發展生態高效農業。扎實推進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和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范區建設,堅持走綠色化、優質化、品牌化的新路子。啟動實施“農產品品牌創建年”活動,提升農產品附加值,興化、姜堰等地在稻蝦、稻蟹套種的有機大米價格每斤高達10~15元。著力發展全域旅游。充分挖掘生態資源,打造“旅游+”產業鏈,加快將千垛菜花、李中水上森林、溱湖濕地、鳳城河等景點串點成線、連線成面,在“種風景”“賣風景”上作出新文章,形成全域旅游新格局,讓綠色成為泰州發展最靚麗的底色,讓老百姓共享更多的“生態紅利”“綠色福利”。
突出生態底蘊,建設美麗城鄉 一方面,加快提升城市品質。加強城市“雙修”,以鳳城河景區提升總體規劃為龍頭,以老城“三路三河三街區”規劃為重點,高標準規劃老城保護、改造和提升,補齊城市短板。積極開展環境保護治理,扎實推進“263”專項行動,深入推進“藍天工程”,大力開展“碧水行動”,全面提升生態質量。在城市建設中深度融入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等生態元素,精心打造環湖綠道、地下綜合管廊、城市景觀節點,推進物聯網、公共WIFI、智能停車場等城市智能化建設,提高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努力讓城市留住藍天白云,延續歷史文脈,成為美麗宜居的幸福花園。另一方面,加快建設特色田園鄉村。按照“生態優、村莊美、產業特、農民富、集體強、鄉風好”的要求,規劃啟動特色田園鄉村建設工程,創成國家級田園綜合體試點1個、首批省級特色田園鄉村試點5個。下一步,我們將通過試點先行、以點帶面,打造一批基礎設施全、公共服務優、居住環境好的鄉村,推出一批可復制、可推廣、多元化的新鮮經驗,打造泰州特色、爭創全省樣板。目前,我們正認真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努力打造一批美麗鄉村、宜居鄉村、活力鄉村,讓鄉村留住青山綠水、記住鄉愁,成為最美的溯源老家。 建設美麗泰州,必須強化系統化思維,提高整體協同性。不能“看天不看地”。像大氣污染,表現在天上、根子在地上,必須從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結構、生活方式等方面統籌施策。不能“畫餅不做餅”。要在做好規劃的基礎上,以釘釘子的精神,一件一件抓落實,一步一個腳印向前推。我們將統籌謀劃生態規劃、政策安排、監管機制、考核體系等“頂層設計”,統籌推進美麗城市、特色小鎮、特色田園鄉村等建設,統一抓好污染防治、國土綠化、資源能源節約利用、生態文化培育等工作,真正做到開發與保護并重,污染防治和生態修復并舉,生物、工程、技術等多種措施協同發力,努力追求生態建設效應的最大化。我們將統籌兼顧主體功能區定位發展,實行有差別的績效考核政策和指標體系,真正讓搞生態的地區有回報,讓抓生態的干部有奔頭。同時,樹立多元共治、社會參與的現代環境治理理念,讓每個主體都成為保護環境的建設者、監督者,匯聚起建設美麗泰州的強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