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通訊員 沈帥 本龍 福良) 日前,筆者走進東海縣石梁河鎮石梁河村,遠處看到一望無際的水面,一個個網箱星羅棋布。這個水產養殖特色村擁有30000多只網箱,在農戶創業路上,黨員干部當起了“全職保姆”。昔日偏僻的貧困移民小村,如今處處飄蕩著“致富曲”。
石梁河村位于石梁河鎮水庫南岸,是石梁河鎮10個移民村之一,全村農戶是從石梁河水庫里面搬遷出來的,村里沒有一家工業企業,農戶過去“土里刨食”靠天吃飯。由于該村的地勢低洼,以前每到夏季降雨季節就發大水,村里就有不少田地遭淹,村民苦不堪言。后來,村里干脆利用水庫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發展水產養殖。搞網箱養殖。剛開始的時候,農戶缺乏技術,養殖積極性不高。于是,村黨總支書記薛明剛帶頭搞起網箱養殖,摸索養殖技術。黨員干部把服務農戶作為頭等大事,每天搖船到水庫里上“蹲點”,和農戶一起看魚兒生長情況、看護網箱,探討養殖技術。農戶缺乏資金,村干部主動提供擔保,幫助申請貸款,個個都是身背幾十萬巨債的“大負翁”。到了收獲季節,他們又當起“經紀人”,忙著幫農戶聯系買家銷售魚兒。
“養殖戶有困難,只要一個電話,我們立馬趕到。”村黨總支書記薛明剛說,村干部的電話就是農戶的24小時服務熱線。為了讓農戶放心養殖,村里還成立了網箱養魚協會,積極向上級爭取扶貧資金,把資金投入到村里的基礎設施建設上。在電力設施改造工程中,需要添置數十公里線路和數百根電線桿。村干部義務出工出力,硬是靠著肩扛手拉,把每根1噸多重的電線桿一根根豎到了魚塘上。
農戶的魚越養越好,每個網箱都成了一個個“聚寶盆”。村里制定了一套嚴格規范的網箱養魚制度,對魚苗進行統一供種和銷售。對待所有網箱養殖戶“一碗水端平”。由于養殖效益高,該村300多戶網箱養魚戶每年都收入十多萬元,年收入四五十萬元的養殖戶家庭比比皆是。村民們富裕了,就積極參加村集體建設,開挖碼頭,承包給農戶用于水產品交易。村集體的收入提高了,村里把錢都用在了農戶身上,村民醫保、養老、自來水、有線電視樣樣都有補貼。今年該村還投入100多萬元,用于改善村民生產生活條件,全面打造一個美麗富裕的幸福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