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記 者 史衛平 通訊員 王運江)每到秋季,連云港市臨洪河口濕地便會迎來許多從北方遷徙的候鳥,但它們想不到,茫茫蘆葦蕩中卻暗藏危險。從11月2日至昨日,贛榆區林業執法部門會同當地邊防派出所,一舉搗毀長期隱藏在臨洪河口濕地的5處非法捕野鴨窩點,幾十只“鴨媒”被放生至贛榆和安湖公園。
贛榆區羅陽鎮東關村位于臨洪河口濕地,當地人稱“小東關”。據本連云港市一些護鳥志愿者反映,這些年“小東關”濕地非法捕獵野鴨現象一直不斷,贛榆區林業部門和公安機關每年都要開展打擊行動。但少數人為了利益,仍然偷偷非法捕獵。由于非法捕獵行為都隱藏在蘆葦蕩中,給打擊行動帶來很大難度。
近期,國家林業局針對亂捕濫獵和非法經營候鳥等違法活動,部署“清網行動”。從11月2日起,贛榆區林業部門和劉口邊防派出所在本連云港市護鳥志愿者配合下,連續開展打擊行動,接連搗毀5處窩點。
“據前期調查,躲在這里從事非法捕獵野鴨的是一對安徽籍夫婦,他們以承包魚塘為名,專門捕獵野鴨。他們平時躲在暗處,用望遠鏡遠遠地觀察,只要看到陌生的人和車,就會躲進茫茫蘆葦蕩中。”護鳥志愿者范先生說。“他們有專業的捕獵工具,先在水面上拴養剪掉大翎的‘鴨媒’,利用‘鴨媒’或誘鳥器發出低頻率的叫聲,吸引在上空飛行的成群野鴨前來覓食、棲息。在水面下隱藏著大網,用鋼絲與岸上相連,只要有野鴨落下,偷獵者便拉動‘機關’,大網飛快地向上彈起并合攏,野鴨便成了他們的網中之物。”
昨日上午,林業執法大隊工作人員和邊防民警再次出動。大片的蘆葦蕩都處于水塘中央,要想尋找偷獵者的窩點不易,為此,護鳥志愿者動用了無人機進行搜尋。“如果沒有志愿者帶路,還真難找到隱藏在蘆葦蕩中的窩點。”贛榆區林業執法大隊工作人員說。
在護鳥志愿者的帶領下,執法人員劃著小木船尋找到隱蔽在蘆葦蕩中的非法捕獵野鴨人的窩棚。偷獵者十分狡猾,看到有人前來,迅速逃到蘆葦蕩中。
在窩棚外邊,有專門用來裝野鴨的竹籠子和網箱,捕野鴨人的“皮衩”也在慌亂逃離時遺棄在地上。窩棚用竹板圍成,上面用塑料布和帆布圍住,防止漏雨,下面鋪著木板,十分簡陋。但里面的生活用品應有盡有,有電飯煲、鳴鳥器、礦燈、棉被和各種食物等,還有一瓶白酒。
執法人員搗毀了窩棚,將岸上和水中捕野鴨的設施全部清理。然后又將水面上的“鴨媒”全部捉起帶離。
據護鳥志愿者介紹,“小東關”濕地的遷徙性候鳥野鴨,包括斑嘴鴨、綠頭鴨、羅紋鴨、花臉鴨等。在連云港市場上,一只野鴨的收購價在100元至200元不等,捕獵者一夜能逮100只至300只野鴨,而且銷贓十分方便。除了野鴨,大雁也是偷獵者的目標,而大雁的價格一只800元至1500元不等,捕獵者用殘害候鳥的方式發了財。
昨日下午,幾十只“鴨媒”全部被帶至贛榆和安湖公園放生。據林業執法人員說,最近的10天時間,林業和邊防部門聯合執法,在“小東關”濕地搗毀非法捕獵者窩點5處。接下來,將繼續展開大規模的專項清理行動,嚴厲打擊非法捕獵候鳥現象,查尋販賣利益鏈,保障候鳥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