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發現與選擇
—— 常州科教城的創新邏輯
常州科教城是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的一個縮影,在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上邁出了堅實步伐,在加快培育新動能、研發新技術、壯大新業態上取得了突破進展,連續三年被《創業邦》評選為中國最佳創業園區第二名。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后,常州科教城在創新驅動實踐中,沿著科學發現與市場選擇的路徑,趟出了一條富有鮮明特色的區域創新發展路子。媒體采訪了常州市委常委、科教城黨工委書記徐光輝同志。
問:科教城是時代的產物,作為科教城的領航人,您對時代性的認識是什么?
徐光輝:當今時代,人類文明進步在加速,突出表現為在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催生下,新事物層出不窮,舊事物迭代紛呈。把握時代的脈搏,鎖準發展的坐標,是我們面臨的重要命題。大伙兒掛在嘴邊上的一句話:不能失去一個時代。對時代性的認識人們各有側重,科教城作出屬于自己的定義,一是新常態,一是創時代。作為新生事物的科教城,其命在于擁抱新常態與創時代。
問:步入新常態,科教城是作何謀劃的?
徐光輝:“落后源于觀念,落伍始于態度”,科教城首要的任務是貫徹好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理念指導實踐;其次,深刻認識和把握新常態的特征和內涵,順應大趨勢,下好先手棋,研究制定出“管用又考量”的策略;再次,大力弘揚科技長征精神,勇于實踐不停滯,負重奮進不懈怠,連續三年開展了“內涵發展突破年”“內涵發展開拓年”“內涵發展奮進年”活動,一步一個腳印,積小成為大成。工作中,正確處理好速度轉擋、動能轉換、經濟轉型的關系,扭住資源配置方式和動能系統生成這個“牛鼻子”推進全面改革,緊扣產學研用協同創新這把“利器”推進全面創新,大力發展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加快構建起全要素的大眾創新創業生態系統。
問: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費爾普斯先生三年前曾到科教城作過“大繁榮”的演講,著名經濟學家熊彼特也提出過“創新是創造性破壞”的理論,您是怎么認識創新的?科教城又是如何率先走進創時代的?
徐光輝: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三會”上提出了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的指導思想和總體布局,這是引領我們前進的根本遵循。從園區實踐看,狹義地講,創新是“否定性”創造,由知識提取新的經濟和社會價值的商業過程;廣義地講,創新是“大眾科學、大眾創業、大眾活力、大眾繁榮”的社會進程。
理論指導創新實踐。自2013年開始,創辦“科教學堂”——定期邀請著名專家和學者傳播新知識,每年“5·18”開展新技術推介和展洽,在科技界增進產業意識,在企業界增進科技認知,厚植起“雙創”文化。在中國夢的時代主題下,發起“同心同行”邀約——“讓園區每一位學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讓園區成為各類人才離夢想實現最近的地方”,把目光投向“85后”,集聚一大批有夢想、有情懷的科技創業者和創新挑戰者。針對國際化高端人才的短板,廣納全球具有行業背景的技術和管理人才。園區現有各類科技人才近4萬名,其中“國家千人計劃”58名,省“雙創”人才66名。經過3年時間的努力,實現了由資源稟賦劣勢向要素稟賦優勢的跨越。
問: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科教城前五個月營收增長近60%,是如何做到的?
徐光輝:這與園區在產業的科學選擇和發展定位息息相關。“技術”選擇充分考量可行性和先進性,“產業”選擇充分考量關聯性和延展性,確定了園區發展的“三化”定位:即智能化,主要涵蓋智能技術研發、智能產品集成和智能硬件發展,推進智能制造、網絡制造和協同制造,并創造條件向人工智能時代邁進;服務化,主要基于科技創新與“互聯網+”的商業模式創新,大力發展科技服務經濟和網絡服務經濟,重構服務制造的新型產業鏈和價值鏈;產業化,主要立足于常州制造業比較優勢,把新興產業的孵化與育成作為工作切入點和著力點,形成區內外產業協同創新的整體合力。
互聯網時代,要巧抓痛點,搶抓風口。制造業轉型,智能化是痛點;制造業升級,服務化是風口,智能化+服務化總要落到產業化。莫再輕易摘取低垂的果子,我們選擇了一條艱辛之路,卻是可持續發展之路。扎實推進“三化”協同創新,組織實施三年期“333工程”和“358計劃”,圍繞智能、設計、信息三大主導產業,分別建設1個高端公共研發平臺,引育10個領航科技型公司,孵化100個創新型公司;以單位面積產出密度為標尺,按3萬/平方米、5萬/平方米、8萬/平方米年度產出,實施分類指導和考核激勵。現在,以上目標已經基本達到,園區科技型公司近2000家。用3年時間,順利完成了由形態建設向內涵發展轉變的任務,從根本上實現了機制轉換與動能轉換,為常州由“制造向智造”轉型升級提供了有力支撐。
問:科教城正日益從“創新之核”釋放出產業創新能量,涌現出納恩博公司這樣的“獨角獸”,可否就產業化再深入談一談?
徐光輝:科教城起于教育,興于研發,也必成于產業。產業化水平并不是由某個產業總量來反映的,而是產業內具有代表性公司來定義的。在產業化的落腳點上,智能化以智能、設計、信息三大重點力求突破;服務化以智能化+互聯網為主攻方向,充分運用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重塑制造業生產過程和價值構成,今年獲批國家級科技服務業區域試點;產業化以“高科技+新產業”企業集群為重點,一手抓領航企業和領軍團隊,一手抓鏈上企業和初創團隊,不斷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和園區綜合競爭力。天正工業由歸國博士創立,兩年時間通過技術集成、兼并重組、遠程診斷和平臺運作等,快速成長為華東地區最大的中低功率激光加工一體化解決方案供應商。納恩博公司入駐園區后,實現了“從0到1”嬗變,成功引入小米、英特爾公司戰略投資,榮登“2015年福布斯中國成長最快科技公司”榜首。佰騰科技在全國率先開發并上線“專利巴巴”,業已成為國內知識產權一體化在線運營商的龍頭企業。
問:剛才您點到了園區競爭力問題,這帶有普遍性意義,科教城競爭力是如何構建的?
徐光輝:按照邁克爾·波特“競爭戰略”原理,科教城在實踐中歸納出競爭模型的“四元結構”:公司、平臺、載體、生態。
做強公司。堅持企業創新主體地位,通過整合科技、人才、金融、產業政策資源,針對企業初創期、成長期、加速期特點,進行分類指導、綜合施策。突出新興公司引育,以貼近用戶、家庭、市場為考量,重點優選外企高管創業項目、高校成熟孵化項目、上市公司轉型項目;突出領航公司優育,重在市場力量與政府力量同向發力。
做高平臺。公共研發平臺高端化,借鑒德國弗勞恩霍夫研究院經驗,對研發機構實行主體重構、機制重塑和資源重組,先后創成江蘇中科院智能科學技術應用研究院和省智能裝備產業技術創新中心。企業運營平臺高新化,支持有條件的企業通過“互聯網+”實行跨界融合,積極發展平臺型經濟,如佰騰科技、智雅在線等公司;支持新興公司承接政府部門社會化功能,積極發展平臺型服務,如大學仕、鑫軟圖等公司。生態服務平臺高效化,設立市區聯動行政服務中心,實行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雙單”管理;創成省創投集聚發展示范區,有效運作常創母基金和產業互聯網發展基金,推行“創投+孵化”和“蘇科貸”等新型投融資方式,園區各類風險投資基金規模超80億元。
做大載體。深入推進國家級兩化深度融合試驗區發展,積極探索“載體+基金”運作模式,大力深化股權投資、創業服務、資產入股等運營方式,給力輕資產、高科技、高成長、高效益公司快速發展,不斷增厚園區全要素生產率。以中德創新園區為窗口,積極參與在全球范圍內配置創新資源,努力打造德資中小企業集聚與孵化基地。
接下來,關于做優生態我將重點談一談。總之,在科教城的競爭模型中,公司是基干,平臺是核心,載體是支撐,生態是保障。競爭力強不強,關鍵看系統的協同強度與集成高度。一是建立起產學研用協同創新體系,二是建立起創新創業全要素生態體系;同時,園區的6所大學每年畢業2萬多名大學生,源源不斷為增進動態競爭力注入持久動力和旺盛活力。
問:前不久中央電視臺《經濟半小時》就科教城創新創業生態作了專題報道,您能就此闡述一下嗎?
徐光輝:工業時代的競爭力體現在公司,創新時代的競爭力體現在生態。“生態”源于生物學,其衍生含義大致指在一定空間范圍內,所有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通過能量交換和物質循環過程,形成彼此關聯、相互依存的有機整體。從2013年起,我們用生態理念來統合園區人們的觀念與認知。科教城生態系統是以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為中心,同時又讓大家成為主體與客體協調發展的自覺踐行者,通過調動和激發來自于大眾最廣泛最持久最深沉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匯眾智,集眾力,一起來解決園區高科技有沒有、產業化能不能的問題。
按照普遍性與特殊性相結合的原理,既鼓勵有理想的年輕人,特別是具有一技之長的大學生進入載體和平臺,營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生動局面;又支持有才能和敏銳性的創業家,通過專業化公共服務,發展高科技新興公司。按照“木桶理論”的原理,積極引進和深化科技金融、市場營銷、人力資源、知識產權以及公共管理、創業輔導等要素與服務,為創業者提供必要的條件和支撐。近年來,圍繞生態系統能力構建,凝煉出“雙十步”系統工作法,遵循技術路徑創造產品和服務,遵循商業路徑創造公司和平臺。同時,創立了“三杯茶”品牌活動,定期組織開展金融“天使下午茶”、營銷“安琪下午茶”、服務“半月下午茶”,加強人才、公司、平臺同資本、市場、政府的有效對接、撮合、聯姻,既為創新創業不斷注入新動能和新資源,也有力增進創新創業公共治理能力,讓生態系統葆有創新力和競爭力。
問:“十三五”科教城發展的愿景是什么?
徐光輝:步入新常態,唯一不變的就是變,貴于發現;走進創時代,一切皆有可能,精于選擇。我們將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提出的“四個對接、兩個有利于”重要指示,遵循科學規律、遵照市場規則、遵守契約規定,按照“發現與選擇”的創新邏輯,聚集資源、聚合力量、聚焦產業、聚成品牌,在深入推進科技創新、協同創新、系統創新的同時,著力與產業創新深度對接,真正把創新落到產業上,積極探索以人才與技術為基礎、以制度與創新為驅動的“兩基兩驅”新型生態發展之路。到2020年,力爭實現“12345”奮斗目標,即園區在校大學生達到10萬名,新增授權專利2000件,營業收入達到300億元,入駐企業和機構突破4000家,培育掛牌上市公司突破50家。立足新常態,面向創時代,聚焦“發現與選擇”創新邏輯,奮力“兩基兩驅”新型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