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忙碌的背影,是你撲向風浪的無言;身后的路,留下信賴和平安……因為有你,我們風雨同舟共克時艱;因為有你,看那毅然挺立是咱美好家園……”這兩天,獻給宜興抗洪搶險救災勇士的一首歌《因為有你》,在微信朋友圈熱傳。
這首表達對抗洪一線干群、軍民感激和敬佩的歌曲,是宜興市文化館王建平和王超的作品,歌曲所配的畫面全部是宜興城鄉抗洪一線的鏡頭。據了解,宜興的文藝工作者深入抗洪一線采風,創作了歌曲、小品、情景劇、詩朗誦等作品,面對水災奮力抗爭的感人事跡化作一部部現實題材文藝作品。
在此次肆虐的汛期洪水中,作為太湖西部“洪水走廊”的宜興,承受了全省最大的降雨量,超過了歷史最高水位,多處城鎮鄉村被淹。宜興文化館黨支部書記王建平告訴記者,從7月4日起,文化館6名創作人員就穿上雨衣,坐船深入徐鎮、新街、和橋、官林和西渚等災情嚴重的鄉鎮,在4天里白天采風晚上創作。人們在洪水面前的英勇抗爭感動著創作人員,《因為有你》就是4日晚上的作品。
“當我們走進抗洪一線,趟著齊腰深的水親耳聽到、親眼見到那些讓人熱血沸騰的真人真事,創作熱情一下就被點燃了。”王建平說,“在很多地方,堤壩內外的水位相差2米,一旦決口后果不堪設想,而首當其沖的就是那些守護堤壩的人。在徐舍鯨塘,有一天后半夜堤壩出現缺口,老百姓拿著門板和被子堵上,在徐舍潘東村,圩堤出現險情時鳴鑼為號,半小時內60多名黨員帶領300多名群眾趕到現場,人們跳進水中筑起兩道人墻,最終堵住缺口。他們,名字我們并不知曉,但正是無數個‘他們’,在滔天洪水中守護著大家的安全。”
被這種精神激勵,王建平和業務副館長王超連夜創作了《因為有你》的詞曲,學音樂出身的王超演唱并錄制好了音頻,交給制作公司,5日一早,這首歌在微信中推出,當天上午點擊破萬。
楊巷鎮是宜興受災最重的地區之一。7月4日,三天三夜幾乎沒合眼的該鎮西溪村黨支部書記周亞娟暈倒在抗洪一線,被送到醫院急救,不到一年前,她剛做過開顱手術,身體還沒有完全恢復。她的故事被央視報道后,無數網友為她點贊,向她致敬。宜興市文化館創作室主任丁國鋒結合她和其他村干部的事跡創作了情景劇《又唱〈映山紅〉》,村支書應山紅連續多日在圩堤組織搶險后,涉水背著一位老人撤離危房,在經過自己家門時,兒子冬子問:“我們家也進水了,你什么時候來接爺爺和我?”應山紅說:“媽媽是黨員,不能讓群眾受損失,等回來再接你們。”然而,她這一去就直接住進了醫院。丁國鋒說:“‘媽媽是黨員’這句話,是電影《閃閃的紅星》里潘東子媽媽的臺詞,這種為人民服務的精神無論以前、現在還是將來都是一脈相承的。”
小品《轉移》是“80后”姑娘陳潔以自己的爺爺為原型創作的。洪水來了,老房子的墻體被水泡得開裂,老人卻舍不得雞鴨鵝和糧食,又自恃從小在湖邊長大,會行船而不肯離開,并將來勸說的村干部關在門外。經過一番爆笑的斗智斗勇,老人終于被村干部的誠意打動,拿過一把雨傘和村干部在洪水和風雨中攙扶著走向安全的地方。陳潔說:“在采風過程中,我們親眼見到很多村干部在搶險的同時,如何耐心說服并細心幫助老人們運送牲畜和糧食離開被洪水圍困的家,既溫馨又讓人心疼,我就想著要用文藝的形式表現這種危難之際的干群關系。”
更多源自真人真事的作品還在創作和修改中:在楊巷鎮,一支由“80后”“90后”為主的青年突擊隊連續六天六夜轉戰在出現險情的地段,吃的是和著雨水的盒飯或面包,累得常常坐在堤壩上就睡著了。當地一位老奶奶給他們送飯,看著這些孩子忍不住哭了;詩朗誦《燈光》講的是丁蜀鎮東賢新村受淹,施工隊連夜趕建水上通道,3樓一住戶手舉1000瓦燈泡站在窗口,為施工隊照明直到完工,這個小故事沒有一句豪言壯語,但那種人與人的關愛卻讓人心動。
與此同時,宜興文化界和文化志愿者們也行動起來,書畫家們紛紛捐贈抗洪救災書畫作品,目前已收到省級書協、美協會員以上作品247件;文化志愿者們創作歌曲《萬眾一心在一起》在網絡熱傳,匯聚正能量;紫砂企業紫泥公社組織紫砂藝人舉辦了3次愛心義拍,共募得善款4.5萬余元,已捐到宜興市慈善會丁蜀鎮分會。紫泥公社董事長趙炎表示,自己是山東人,企業也在洪水中遭受損失,但卻被宜興人的韌性和團結所感染,因此牽頭為“第二故鄉”出一份力。
宜興的草根明星沈星萍本人是名企業家,他正在籌備一場慰問武警8693部隊的紅歌演唱會。他對記者說:“楊巷鎮神通圩破堤,這支武警部隊在洪水中奮戰一夜排除了險情,等洪水退去,部隊撤下來,我們這支60多人的演出隊伍就上門慰問。我們這次還特地創作了一首歌,名字就叫《泥巴兵》,這些十八九歲的士兵在家也是父母的寶貝,這次卻成為城市的鋼鐵長城,軍民魚水情在洪水中得到了最好的體現。”
宜興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文明辦主任黃波接受采訪時表示,在洪水面前,宜興人展示出團結互愛、堅強不屈的抗洪精神,這為文藝創作提供了無數感人的創作素材,而以現實主義為導向的創作也使一批佳作從洪災中誕生,成為一座城市寶貴的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