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記者 席毅行 通訊員 王從帥)每年夏秋兩季連云港市都會產生大量秸稈。近年來,連云港市借助高科技,推動秸稈綜禁工作走向智能化、產業化,既解決了秸稈焚燒難題,又增加了農民收入。今年截至目前,連云港市已實現秸稈還田340萬畝,還田率超九成,離田利用秸稈逾10萬噸。
監控智能化提高綜禁效率
每到收獲時節,大量的禁燒人員奮戰在連云港市各鄉鎮的田間地頭,督促、幫助農民將秸稈還田或者收納、轉運,實現秸稈無害化處理。辛苦自不必說,很多禁燒人員都是從其他單位部門抽調過來的,循環往復的巡邏也耽誤了他們的日常工作。自今年起,連云港市的禁燒工作將徹底擺脫這種低效的工作方式。
連云港市環保部門與移動公司合作開發了“藍天衛士”秸稈禁燒監控系統,該系統投入使用后,將一改過去單一靠人員巡邏實現禁燒的工作模式,通過在移動基站鐵塔頂端安裝高清網絡球機攝像頭,將基站光纖寬帶連接至“千里眼”平臺,實現全方位、全天候監控。分布在連云港市114個點位(贛榆60個、東海40個,灌南12個、灌云2個)的攝像頭,使重點區域和重點路段一覽無余。
中國移動連云港分公司副總經理周立芹介紹了該系統的工作模式:“攝像頭可實現360°全方位自動巡航監控,有效監控半徑可達2公里。”配合少量的現場執法巡查人員,“藍天衛士”系統可在第一時間取證并實施處罰。連云港市環保局綜禁辦負責人焦云透露,他們給各環保執法組配備了移動終端,在常規地面巡查的同時關注在線監控情況,確保出現火點能立刻鎖定并迅速到位處置,從而實現了秸稈綜禁工作的智能化。
秸稈產業化讓老百姓增收
今年61歲的夏大爺是贛榆區附近鄉鎮的村民。他年輕時常年在外打工,現在年紀大了就在家周邊打短工。記者見到他的時候,他正在連云港眾富再生資源有限公司的打包車間工作。只見他用草叉將一堆麥稈送到傳送帶上,再經過壓縮、打包等環節后,一捆捆整齊的秸稈飼料就做好了。
“以前經常燒秸稈,有一次煙霧很大,甚至把附近的路給遮住了,差點發生車禍。現在推廣秸稈綜合利用,我們都不燒了。”不但不燒秸稈了,夏大爺還吃上了秸稈利用這碗飯。他現在的工作每年能收入2-3萬元:“以前從沒想到秸稈也能生錢,現在不用出遠門,也能掙著錢了。”夏大爺笑呵呵地說。
眾富再生資源有限公司負責人夏興軍告訴記者,秸稈綜合利用產業化給當地帶來了很多商機,他的公司現在主要生產飼料、秸稈床板。“我們生產的飼料主要瞄準西藏牦牛和澳洲牛,拉薩和青島很多養牛戶都從我這進飼料。”此外,借助高科技,他還開拓了生物質燃料這一領域。相比化石燃料,生物質燃料不但清潔無污染,而且原料來源廣泛。
連云港市目前秸稈還田率超九成
立足早部署、早預防,今年5月20日,連云港市召開了夏季秸稈綜禁工作動員大會,對夏季秸稈綜禁工作各項目標任務進行了分解和部署,提出連云港市今年秸稈還田率80%以上的目標。隨后召開的首屆連云港市秸稈綜禁培訓大會明確傳達出“堵疏結合,全面禁燒,以禁促用,以用保禁”的指導思想和零火點的目標。
一個多月下來,連云港市環保部門匯總各條口的消息顯示,截至夏收完畢,連云港市目前已實現秸稈還田340萬畝,還田率達到90.2%,超額完成預期目標,連云港市范圍內沒有出現火點。
此外,連云港市完善的秸稈收、儲、運、用“一條龍”服務保障體系,也在秸稈綜禁工作中發揮作用。焦云透露,連云港市秸稈綜合利用企業已初具規模,并已逐漸形成產業和常態。據悉,目前連云港市共有秸稈綜合利用企業(合作社)61家,秸稈臨時收儲點342處,基本達到每個鎮均建成至少1家秸稈綜合利用企業(合作社),每個村組有一個收儲點。目前,今夏連云港市秸稈離田利用已達10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