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產業強市,如何保障項目推進扎實、高效?高新區拿出“智能化武器”,在全市范圍內首創電子監察平臺,將重大項目從審批到達產的全過程實時動態納入“電子眼”,使“紅頭文件”轉化為現實操作中的“監督利劍”。據悉,該平臺自去年8月啟用以來,已監測到項目推進中超時、延期開工等異常情況11個,并對存在效能問題的8個單位進行了督促整改。今年以來,該區7個項目的審批時間壓縮了近五成。
“有3個項目審批超期。”最近,高新區經發局投資合作處的工作人員蔡毅每天上班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打開電腦登錄“無錫高新區重大項目管理平臺”,如果系統跳出督查報警,只要點擊警報詳情,哪個項目在哪個環節出現問題就會一目了然,經發局再根據項目進度統籌工作規劃。
“監管跟蹤不到位,項目進度就‘慢半拍’。”高新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光項目審批環節就涉及環保、安監、國土、建設、規劃等5個部門,每個部門各有一張時間表,以往部門之間缺乏聯動,比如有時企業報批材料當天就能完成,但從一個部門流轉到下個部門,材料準備可能要耗時個把月,“類似漏洞必須得堵住。”
據了解,高新區試水的這個智能化項目管理平臺連點成線,以項目達產為最終目標,劃分審批、開工、竣工、達產四大模塊,明確各個模塊的任務、責任部門、責任人、開始日期、計劃結束日期。一旦有延誤,系統自動“爆紅燈”,卡在哪個部門哪個負責人,誰在懶政怠政,一目了然。
“紅燈”亮了之后,如何把解決問題落到實處?記者打開該平臺的行為操作和使用準則,里面關于走訪推進工作就有十多條規定,包括:走訪企業或基層不能以節假日前后例行拜訪或陪同領導慰問代替;非特殊情況不能簡單以電話溝通代替實際走訪;完成走訪之后2個工作日之內,必須登錄系統反饋情況,逾期失效……
“監督利劍”倒逼政府部門轉變服務方式,從坐等企業來辦事,到主動上門指導企業。在無錫會通輕質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聚丙烯發泡材料生產基地項目中,原計劃應在5月2日審結的項目,卡在了安監環節。3月31日,系統連續發送四次報警,安監窗口又一次聯系公司負責人催促辦理審批手續,了解到該項目為上市募投項目,需待企業上市資金到位后才能實施。之后,區安監局負責人帶隊走訪該公司,工作人員幫助做好了項目安監的相關前期材料,此類服務企業的“履歷”也必須實時錄入系統,作為保障項目快速推進是否到位的憑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