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記者高坡 李仲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場硬仗。打贏這場硬仗,要有銳意進取、敢于擔當的精神狀態,更要有腳踏實地、真抓實干的工作作風。省委、省政府要求蘇州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面‘率先破題、率先落實、率先見效’,對此,我們責無旁貸、義不容辭。”蘇州市委書記周乃翔說,蘇州將鎖定創新驅動、產業升級、開放引領這三大著力點,全面發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十三五”良好開局,為全省發展大局作出新的貢獻。
近期,蘇州市政府正緊鑼密鼓制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總體方案,以及對應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的5個專項行動計劃。目前,首個出臺的“降成本行動計劃”已于3月實施,通過落實國家各項減免政策,預計到年底可為企業減負165億元。
以創新驅動筑供給側之基
近日,國家外專局發布了2015“魅力中國——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國城市”評選結果。蘇州再次上榜,位居第七,也是全省唯一連續5次入選的城市。目前,蘇州人才總量已達227萬人,國家“千人計劃”人才累計達219人,其中,創業類人才120人,列全國大中城市第一。
強大的人才供給優勢已成為蘇州向創新驅動轉型的核心資源。周乃翔說,蘇州將把創新作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動力,引進一批高端人才和團隊,努力把蘇州建設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加快實現新舊發展動能的接續轉換。
“這個藥物的專利已經轉讓給一家世界500強企業,這也是我國首個生物制藥專利轉讓,轉讓費幾十億美元。”在信達生物制藥(蘇州)有限公司,董事長俞德超指著一瓶標有“IBI308”的藥物對記者說。俞德超和他的創新團隊正建立起一條包括10個新藥品種的產品鏈,把信達生物打造成蘇州的“創新地標”!
一大批像信達生物這樣的創新型企業在蘇州落戶生根,如何保障這股蓬勃興起的創新創業熱情?“我們要在制度供給上大做文章!”常熟市委書記王飏說,常熟剛剛在全省率先啟動科技創新體制綜合改革試點工作,要通過科技創新體制改革,打造產業科技創新高地。
保護創新創業“火種”,法治建設是根本。蘇州已有7個基層法院成立了知識產權審判庭,位居全國第二。目前,蘇州專利申請和授權量連續多年位居全國大中城市前列,企業專利申請和授權量均占總量的90%以上,遠高于全省和全國平均水平。
以產業升級謀供給側之實
4月,蘇州先后舉辦了兩場“產業盛會”——第十九屆“東方水城”中國蘇州國際旅游節和第五屆“中國蘇州文化創意產業交易博覽會”,向外界傳遞了“大力發展全域旅游”“推動文化產業與制造業全面融合”的產業轉型新動向。實際上,以旅游業和文化創意產業為代表的現代服務業,為蘇州培育了新的“產業供給”。
“改善供給結構是我們的總體導向,目標是提高產業素質和競爭力,提高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蘇州市長曲福田介紹,在以服務業促進產業結構優化的同時,蘇州尤其注重發揮制造業體量大的優勢,提檔升級傳統制造業,形成新的增長點。
4月6日,總投資120億元的康得新復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光學膜二期項目在張家港保稅區開工。隨著一大批技術密集型項目的實施,張家港保稅區原有的化工、糧油、機電等傳統支柱產業不斷“蛻變”,向著新材料、新能源、新裝備3個千億級產業集群進發。
借助智能化、“互聯網+”等機遇,蘇州制造業正加速向高新化、品牌化、服務化、智能化發展,“產業亮點”不斷涌現。蘇州工業園區深耕納米產業,已走在全球前列;蘇州高新區整合全國資源,推動軌道交通產業跑出“加速度”;常熟兩大汽車項目持續發力,強化汽車產業集聚度;吳江全力推進智能工業發展,智能化生產讓傳統紡織業煥然一新。
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蘇州全市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6913.5億元,同比增長1.1%;全市制造業新興產業實現產值3313.3億元,同比增長2%。此外,全市實現服務業稅收收入345.4億元,服務業對稅收收入增長的貢獻達72%。
以開放引領蓄供給側之勢
4月11日,作為全省唯一開展試點的城市,中國(蘇州)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正式啟動。蘇州市商務局長吳新明介紹,試點跨境電商是蘇州趁勢而上、擴大開放的新突破,蘇州會更加注重用新模式為外貿發展提供新支撐。
以開放引領創新是蘇州得天獨厚的優勢。蘇州市明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突出開放引領理念,用好國際國內兩種資源,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蓄積強大的發展勢能。
開發區走在了前面。作為國務院批復的首個開展開放創新綜合試驗區域,蘇州工業園區利用中新合作對外開放平臺,聚集全球要素,不斷提高人才、環境、制度的供給能力,加速邁向建設中國開發區升級版、世界一流高科技產業園和國際化開放合作示范區的發展目標。
外貿轉型走在了前面。外貿重鎮昆山實施轉型升級創新發展六年行動計劃,推動符合昆山產業導向的企業就地升級,從加工制造向研發、投資、分撥、配送、銷售轉型,加快工業產品升級換代,提升企業出口競爭力。今年一季度,昆山預計實現進出口160.6億美元,按照人民幣測算,進出口增長1.8%。
企業“走出去”走在了前面。亨通集團董事局主席崔根良認為,民營企業發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國際化是必由之路。亨通已先后中標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亞等“一帶一路”多項重點工程項目,涉及鐵路、新能源、智能電網等領域。跟亨通一樣,這幾年從蘇州大踏步“走出去”的還有好孩子、中利騰暉、科沃斯等一大批優秀企業,它們把童車、光伏產品、機器人等創新產品在全球市場營造出巨大的新需求,也使自身成為“蘇州制造”的嶄新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