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勒克縣蘇布臺鄉的“貝納木馕”又在烏魯木齊出名了。在剛剛結束的“第三屆絲綢之路國際食品展覽交易會及第六屆絲綢之路國際餐飲博覽會”上,“貝納木馕”及其合作社大出風頭,不僅參加了馕藝大賽,還斬獲了“最受觀眾喜愛品牌獎”。
來自網絡圖片
看來,小小馕坑里也能整出大乾坤。
第一次知道“貝納木馕”是在4月底。當時同事去尼勒克縣扶貧帶回了幾個馕讓大家嘗嘗,結果大家都說好吃。隔日自己去尼勒克縣扶貧回來時,車停在蘇布臺鄉,一車人都下去買馕,同車的維吾爾族同事極力推薦帶些馕回去,說這兒的馕很有名,用袋子裝好放冰箱一個月都不會壞,吃起來很方便。于是下車圍著馕坑一睹“名馕”究竟,于是就知道了“貝納木馕”。帶回幾個馕分給親朋,大家都要求有機會再多帶些回來。看來,一個小小的馕里,還真有些名堂呢。
5月底去尼勒克縣采訪,經過蘇布臺鄉,又想起了“貝納木馕”,于是停車進鄉政府找人問情況,這就聽到了關于“貝納木馕”的故事。
該鄉副鄉長鞏新明講起“貝納木馕”完全是“官方的調子”,目的、背景、措施、意義,一套一套的很有條理,也很清晰。
蘇布臺鄉是貧困鄉,沒有啥產業,但是旱田麥子很有名,少數民族農牧民有打馕的手藝,就做“馕”文章符合鄉里的設想——讓旱田面粉的附加值提升起來,讓想干事的農牧民有事可干,最好是勞動密集型。于是,由該鄉尤喀克買里村黨支部牽頭,委托勞務經紀人哈力買買提做經理人,成立了“貝納木馕加工專業合作社”,2015年5月掛牌經營“貝納木馕”。“貝納木馕”一經面世就暢銷不衰,奎屯、烏魯木齊、克拉瑪依、伊寧等地的喜好者都來訂購。如今,合作社已吸納37人就業,其中有24人是貧困戶,每天消耗面粉500余公斤,能打出6000余個馕。目前,在鄉里的支持下,1500平方米的標準化生產車間已完成設計,QS認證也已申報,馕的銷路已完全打開。
鞏新明對“貝納木馕加工專業合作社”的成功運作還有更“高大上”也更合情理的定義:給沒錢但想干事的農牧民提供了干事業的平臺,轉變了農牧民的就業觀念和生活方式,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體現,農牧民可以通過自己的智慧就業,與生俱來的打馕手藝也是可以創造財富的;為旱田農產品發展和進一步開拓市場奠定了基礎,為規范化、規模化運作提供了借鑒;堅定了農牧民脫貧致富的信心,讓他們看到了只要通過自己的雙手努力就能改變生活的狀態。
“貝納木馕加工專業合作社”里除了3個打馕的師傅是男性外,做馕的師傅都是村里的家庭婦女。她們說起“貝納木馕”感情要淳樸得多。30歲的阿迪娜是做馕師傅里最年輕的一位,每天8時來合作社上班,19時左右下班回家,忙碌一天,她說很充實很快樂,還有每月1000多元的收入,回家說話都硬氣很多。47歲的賈娜提布說起在合作社上班的感受更是直接,我自己也能掙錢了,想買啥東西自己都能做主,有錢買漂亮衣服是最開心的事。52歲的布瑪利亞木是在合作社工作的婦女中年齡最大的,她說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也很累,但是大家在一起工作,在一起說話,在一起吃飯,每天都有很多時間在一起,很高興很快樂,關鍵是我們還能掙錢養活自己,真的為自己驕傲。
尤喀克買里村婦女主任米娜瓦爾說起“貝納木馕加工專業合作社”也是滿口贊譽。讓30多位家庭婦女從家里走上社會,在家門口就業,這是大功勞。讓家庭婦女有錢掙、有活動、有笑聲,這也是對社會的貢獻。我們的婦女喜歡,大家都喜歡。
一個小小馕坑的故事,其中真是有大乾坤!記者 閆應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