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灌云縣烈士陵園座落在縣城區的大伊山上,是紅色旅游景點之一。始建于1958年,占地51畝。1977年成立“灌云縣烈士陵園管理所”,編制9人,屬全額撥款事業單位。
1995年,縣烈士陵園被縣委、縣政府命名為“縣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0年被市全民國防教育委員會命名為“連云港市全民國防教育基地”;2003年被中共灌云縣紀委命名為“灌云縣黨員干部革命傳統教育基地”;2007年被省委宣傳部命名為“江蘇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9年被連云港市人民政府批準為“市級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同年被省全民國防教育委員會命名為“江蘇省全民國防教育基地”。2013年被江蘇省人民政府批準為“江蘇省重點烈士紀念設施保護單位”。縣烈士陵園紀念碑文由革命老人謝覺哉親筆題寫“與日月同光”。
墓園內長眠著中國革命不同歷史時期犧牲的革命烈士。他們有參加過二萬五千里長征、身經百戰的紅軍戰士、解放軍“堵槍眼第一人”、抗日民主人士、地下工作者、對越自衛反擊作戰和現代化建設時期為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而壯烈犧牲的烈士共826位。
2009年,烈士陵園改建被列為年度“縣委一號工程”。自2009年4月底陵園改建正式啟動到2011年11月底陵園改建工程和“慰烈工程”基本竣工,歷時兩年半,新建23.538米紀念碑一座(原碑高10米)。改建兩棟烈士事跡館,面積756平方米(原陳列館面積360平方米)。新館陳展烈士遺物及文獻近200件,圖片、畫像百余件。同時利用聲、光、電再現昔日 “大伊山戰斗”場景。多角度、立體教育形式感染著每一位瞻仰者。同期還完成2500平方米悼念廣場擴建和陵園大門改造。新增八路軍、新四軍雕塑,名人書法碑墻,“大興溝戰斗”浮雕墻,“英烈墻”等教育景點。
改建后烈士陵園,年接待社會各界人士約10萬人次,清明期間集中接待近4萬人次。全縣中小學師生每周二定期來園瞻仰;社區矯正對象每月定期前來烈士陵園接受教育;縣烈士陵園不定期到鄉鎮中小學、社區進行“灌云縣革命烈士事跡巡回展”;灌云縣烈士陵園常年免費對外開放。
灌云縣在不同歷時時期犧牲的革命烈士中,涌現出許多剛正不阿、清正廉潔的好干部。其中有我縣唯一參加過二萬五千里長征的紅軍干部王榮江烈士,他“清廉一生,忘我工作”,平時對子女們的教育都十分嚴格,經常給子女們講述那艱辛卓絕的長征經歷,講述中國革命勝利的來之不易,告誡子女們不可貪圖享受,追逐名利,而應吃苦在前,為民服務。在父親的影響下,子女們繼承父志,在為人民服務的崗位上表現得都十分優秀。解放戰爭時期的張秉施烈士“嚴于律己,廉潔奉公”。有一次,他帶民工運白面支前去白塔埠,一路上他忍饑挨餓,克己奉公,沒有用公糧做面饃,在他的影響下,民工們沒有一人去碰公糧。還有一次,一位姓王的地主,請他赴宴,被他婉言謝絕。為此,家庭叔伯兄弟責怪他:“俗話說,‘無官不貪’,你又不貪,去吃頓飯算得了什么呢?”可他卻說:“貪,就不是共產的‘官’了”其叔祖父生氣說:“王家與我們是世交,惱了人家,對祖宗都不好交代!”對此,張秉施懇切解釋道:“這事好辦由我將來負責向祖先作復,說明共產黨不徇私就是了!”這樣,又匆匆地去工地了。
灌云烈士陵園三面環山,松柏參天,肅穆、莊重。景區的烈士墓園栽植了一片血染般紅楓林,讓游人不禁回憶起當年那槍林彈雨的歲月和烈士們拋頭顱灑熱血的場面。院外棵棵挺拔的水杉林,讓游人未進烈士陵園就能感受到英烈們那剛正不阿的高大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