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張晨晨 史燕青 楊浩 徐茂榮)電影《集結號》講述了一位老兵執著尋找陣亡烈士的故事,但直到解放多年后,才在一次工程活動中找到他們的遺骸。而在我市,或也有這么一群“失蹤的烈士”,他們就“藏”在我市的云臺山中———根據宿城街道兩位老黨員的回憶,后云臺大龍頂附近有一處天然巖洞,那里很可能還存有30具左右的無名國軍尸骸。
近日,應兩位老人進山尋洞的請求,筆者與宿城街道三位工作人員,陪同他們,驅車趕往海拔400米以上的大龍頂,尋找這處傳說中被遺忘的“藏軍洞”。
宿城街道建國前唯一老黨員回憶
“我親眼見過這個藏軍洞”
“因為跟鬼子打仗的地方海拔都比較高,絕少有人上去。解放后的1951年52年,我曾進山去挖中藥,在烏龍溝附近發現一處壕溝,里面堆了有不下千具國軍尸體,已腐爛殆盡,很是駭人!”時年86歲高齡的石佃標說。他是建國前入黨的唯一老黨員,在當地人心里,德高望重,是宿城的“活歷史”。
而值得一提的是,年逾古稀的宿城小學原校長、原街道關工委主任閻正玉也證實見過這些恐怖的“死人溝”,以至于上世紀50年代,宿城流傳著一首《十送郎》的小調子,“送郎送到烏龍溝,看到死人頭都發愁。”石佃標說,“這些調子也就我們這個年歲的老人知道了,宿城的后輩們都不知道。”而距離烏龍溝不遠處,就是大龍頂。
據石佃標回憶:“當年,曾錫珪第八軍有一個排的將士正在大龍頂附近一處天然巖洞里歇息,卻被我鄉一個姓顏的漢奸出賣,全被日軍某支隊給‘一鍋端’了,用機槍掃射,死在洞里;隨后,這個洞還被封了。”石佃標回憶。曾錫珪是誰?這里就涉及當年的抗戰背景———1938年5月,日海軍第四艦隊率部2000余人、21艘艦艇,從青島出發,打算在連云港登陸。當時負責防御日軍侵襲的,正是由國民黨陸軍上將黃杰的稅警團改編的第八游擊總隊曾錫珪部,這位愛國將領還在后云臺萬壽山上留下不少抗戰石刻。
而閻正玉也言之鑿鑿:解放初那幾年,正是我在海州師范上中學的時候,那片山地是我必經之地,所以,也見過這處洞穴。“因為山勢較高,到現在,這塊山地尚未開發,人跡罕至;尸體應該還堆在洞里。”他們興奮地說,“那個姓顏的漢奸親口供述了此事。解放后,他就被槍斃了,這些都有據可查。”石佃標說,“我跟老閻老早就計劃上山去找這處洞穴了。因為年歲已高,未能成行。你們這次能帶我們去找找嗎?”石佃標言辭懇切,閻正玉也表達了進山找洞的意愿,“有生之年找到他們,是我們的一個夙愿。”
400米海拔上尋找山洞堪比“大海撈針”
根據衛星地圖的顯示,大龍頂位于后云臺山中心地帶,同時也是整個云臺山海拔較高的地帶。而烏龍溝位于其正西,中間被后云臺山隧道南北縱向隔斷,根據比例尺測算,兩個地點的直線距離有八百米左右。之后,應兩位老人的要求,筆者與宿城街道三位相關政府人員陪同他們一起驅車前往大龍頂,去尋找這處隱秘的“藏軍洞”。
“大龍頂那一帶是北大林,是一片未開發地帶,不對外開放。”據隨行的宿城街道工作人員介紹。而目前已知的,大龍頂上有一處抗日工事遺址,混凝土結構的碉堡一處,高兩米,直徑約5米,戰壕1500米;除此之外,目前并未有新的遺址發現。“我記得,那洞穴附近是一處叫耿家大樓的墻框子;而洞穴外部堆了一些石塊,高約一米二,寬兩米左右,但里面很大,我們當時都沒敢進洞,只是隔著石頭縫,隱隱看到一些白骨和槍彈裝備等。”石佃標說,這個墻框子跟這個洞有點距離,但找到它,基本就能找到這個洞了,“那算一個地標”。
環著逆勢而上的盤山公路七繞八拐,經行一個小時左右,穿過一處林場大門,筆者一行人來到了大龍頂附近,此時進山的道路已經到頭,唯有下車步行。放眼望去,這里云霧繚繞,四周除了鳥類蛙類的鳴叫,十分靜謐。“五六十年沒來過這里了,除了感覺植物多了以外,變化并不算多大。”石佃標感慨道。
但在此地輾轉一個多小時左右,因為霧氣濃重,植被茂盛,山勢復雜,遺憾并未發現此處洞穴。兩位老人十分沮喪,呆呆站在路上,一臉茫然和失落。“青山有幸埋忠骨,但能找到他們該多好。”閻正玉說。
“他們這群殉國者,本該有個安葬地”
在下車尋找過程中,石佃標和閻正玉不時地異口同聲:“應該就是這地方。”當石老來到一處水潭時,他眼前一亮,“這水潭還在,但為什么比印象中要小了呢。”之后,他不顧年事已高,踩著被霧氣籠罩的濕黏野路,撥開蔥郁茂盛的植被,尋著自己的記憶,又左彎右拐,大約十分鐘后,來到另一處水潭附近,水潭旁邊是一處配電房。“我印象中,這塊地沒這處水潭啊!”工作人員隨即解釋道,這都是建國后才建的。
“你看,那應該就是大龍頂!”石佃標突然仰頭面向南邊,指著距離筆者處近一百米高的山峰,較為興奮地說道。“你看那有塊石頭像龍頭,所以,得名大龍頂。我們正在它的北面。”果不其然,筆者循著望去,看到植被掩映間,恰有一塊巖石,神似龍頭,而我們面前則是那個后建設的水潭。“這里曾經都是國軍與日軍廝殺的戰場啊!”
石佃標懇切地說道:“如果我沒記錯,那處洞穴應該在那山腰附近了。”他皺著眉頭,指著大龍頂,又在空氣中畫了個圈,標注范圍。“在它的西邊那個地帶。”但他忽然面露失落,“這地方現在植物長得這么茂盛,放眼看去,什么山勢、野路,都看不清楚了啊!”他深深地嘆口氣,面露沮喪:“這次恐怕不好找了啊!找不到心里真難受!”
閻正玉也說:“上世紀五十年代,我們看到的烏龍溝尸體,因為暴露在空氣中,早就腐爛殆盡了。但這處山洞因為較為封閉,那些尸骨應該有所保存。”但他也嘆了口氣,“或許到了冬季,等這些植被都凋謝完了,山體禿出來,就好找了。70多年前,他們為國殉葬,到現在尸骨無人收殮,實在可憐啊!我們理應找到他們,給他們一個烈士名分和安葬之地。”
從山上返回后,筆者跟宿城街道相關工作人員再次考證,他們均表示此前并不知曉“藏軍洞”的傳說,大龍頂那片山地也基本未進行過開發。“我們后續或根據兩位老爺子的記述,進山搜尋這個洞穴。”工作人員說。
筆者將繼續跟進此事。
圖為石佃標為記者比劃“藏軍洞”的大致位置。
圖為石佃標(后)與閻正玉(前)在大龍頂附近尋找“藏軍洞”。(張晨晨 攝)
圖為石佃標面向山體,一臉失落。(張晨晨 攝)
圖為衛星地圖上大龍頂和烏龍溝具體方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