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記者 李國瑞)“東方紅,太陽亮,拿起糞叉背起筐,走大街,串小巷,不知不覺拾滿筐;太陽亮,光萬丈,抗日小學歌聲響,早早晚晚把糞拾,地里莊稼嘟嘟長……”
近日,家住東海縣的70歲老人王宗富向記者提供了一首《抗日小學拾糞歌》,這首抗日歌曲創作于1942年,流行于濱海抗日根據地。
“在南辰抗日小學校園內誕生,當年在這所抗日小學讀過書的幾位健在的老人,還清楚地記得這首歌的歌詞。”王宗富告訴記者。
特殊時期———
《抗日小學拾糞歌》誕生
《抗日小學拾糞歌》在抗戰時期流行于沭河兩岸,流行于濱海抗日根據地。
1942年,濱海根據地為戰勝經濟上的重重困難,減輕根據地群眾的負擔,積極響應黨中央的號召,發動了大生產運動。
“自力更生,發奮圖強,利用學習、戰斗的間隙,揮镢開荒,犁田整地,群策群力,滿懷希望,種下了花生、高粱,栽下了地瓜、蔬菜,拾糞追肥,治病捉蟲,精心管理,終于取得了好收成……”王宗富說。
“拾糞歌就是在這軍民齊心協力戰勝各種困難的氣氛中,在這軍民咬緊牙關,自力更生,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追求中,在這熱火朝天,激情澎湃,你追我趕的勞動競賽中,在沉重的汗水,熱切的希望,抗戰歌聲的澆灌下,在沭河濤聲的日夜激蕩下,在南辰抗日小學校園內誕生的。”
緬懷過去———
那一代人的特殊記憶
王宗富覺得,《抗日小學拾糞歌》承載著一代人的特殊記憶,“當年在這所抗日小學讀過書的幾位健在的老人,還清楚地記得這首歌的歌詞。”
“東方紅,太陽亮,(浪的浪,浪的浪)拿起糞叉背起筐,(浪的浪,浪的浪)走大街,串小巷,不知不覺拾滿筐;
太陽亮,光萬丈,(浪的浪,浪的浪)抗日小學歌聲響,(浪的浪,浪的浪)早早晚晚把糞拾,地里莊稼嘟嘟長;
青少年,如朝陽,(浪的浪,浪的浪)大生產,誰不忙,(浪的浪,浪的浪)自力更生圖自強,支援八路打東洋;
青少年,斗志旺,(浪的浪,浪的浪)糞堆猶如大山崗,(浪的浪,浪的浪)一堆糞來一堆糧,根據地人民喜洋洋。抗日小學心花放!抗日小學心花放!”
拾糞歌一經教唱,很快便傳播開來,不但南辰抗日小學人人會唱,還傳到了周圍的大興鎮抗日小學、大港頭抗日小學、澇枝街抗日小學等校園內。
積極作用———
有力支援大生產運動
“據當年南辰抗日小學的學生王家松、王德寬、張繼倫等人回憶,在拾糞歌的激勵下,1942年春,他們那一個班,30多個學生,就支援八路軍115師老四團一個連300多立方米糞肥,并且把這些糞通過用車推、肩挑以及用筐抬,全部運到了那個連隊在沭河岸畔所開出來的荒地里,有力地支援了部隊的大生產運動。”王宗富告訴記者。
秋天到來,一片片高粱似晚霞燃燒,一堆堆收獲的地瓜,圓滾滾的,畝產4000多斤;一塊塊菜地里,青頭蘿卜青翠欲滴,大白菜一棵八九斤重,鼓著肚子,長勢喜人……
春節前夕,連隊的李指導員親自給抗日小學送來了表揚信,并且叫戰士們扛來了兩袋子炒熟了的花生,獎勵給堅持一邊讀書一邊拾糞的抗日小學的學生們。
大生產運動,由于耕地面積迅速擴大,生產條件得到改善,糧食、蔬菜大幅增產,不僅減輕了當地群眾的負擔,密切了軍政、軍民關系,而且部隊和機關的糧食供應也得到了有力的保證,增強了指戰員的體質,提高了部隊的戰斗力。
踴躍參軍———
投身于民族自衛戰爭
八路軍115師參謀長陳士榘在得知南辰抗日小學高唱拾糞歌,拾糞支援部隊開展大生產運動的事跡后,非常高興,親自到南辰抗日小學看望師生,夸學生們人小志大,個個都是好樣的,不怕臟和苦,不怕忙和累,以實際行動,支援了大生產運動。
“他還勉勵學生們,為了徹底打敗日本鬼子,要做學習的小模范,拾糞的小模范,生產的小模范。”王宗富說。
“1943年秋天,在濱海根據地莒南縣坪上召開的大生產運動表彰大會上,八路軍115師政治部主任肖華也特別提到了抗日小學的拾糞歌,說這首歌結合根據地建設的實際,結合如火如荼的大生產運動,編得好,唱得好,已成為大生產運動和根據地文化建設的有機組成部分。”
“拾糞歌陶冶了學生們的革命情操,激發了他們的愛國熱忱,在1944年根據地的參軍活動中,南辰抗日小學就有十幾名學生踴躍報名參軍,加入到八路軍115師老四團的行列中,把如火的青春,奉獻給偉大的民族自衛戰爭。”王宗富心潮澎湃地說。
本欄目開設期間,如果您有線索,可以及時提供給我們,我們將與您一道共憶那段難以忘卻的歷史。
本欄目聯系電話:18861317285
電子郵箱:lgrnn2008@163.com
QQ號:657540286
微信號:lgrlxj2014
本欄目由市教育局、市革命紀念館、蒼梧晚報共同主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