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柴靜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以新質生產力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彰顯了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底色,有助于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黨的十八大以來,連云港市積極探索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徑,嚴格按照“環保安全、工藝設備、投入產出、品質品牌”四個世界一流的標準建設石化產業基地,全力邁出打造國內化工園區生態環境示范標桿的堅定步伐,實現了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打造出經濟發展與生態環保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示范樣板,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連云港大地的生動實踐和豐碩成果。
一是堅持綠色低碳,提升高質量發展“含綠量”。高起點頂層設計。以市委、市政府名義印發實施《連云港石化產業基地世界一流標準體系》,出臺《徐圩新區打造國內化工園區生態環境示范標桿建設世界一流石化產業基地三年行動方案》《建設世界一流港區三年行動方案》,全面落實省生態環境廳關于石化基地規劃修編環評的批復要求。高標準優化結構。不斷優化產業結構、能源結構和交通運輸結構,加大生態環境治理攻堅力度,構建了生產裝置互通、上下游原料產品互供、產業鏈互聯的石化產業發展新格局。高水平創新綠色科技。以盛虹煉化為例,盛虹石化正沿著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研發生產更多高端新材料;建設智能工廠,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探索“全過程減碳”,為行業實現“雙碳”目標作示范。在末端減碳方面,盛虹石化通過自主創新,持續探索二氧化碳的資源化利用。采用國際領先的綠色技術,盛虹石化將裝置尾氣中的二氧化碳進行主動回收利用,結合綠氫轉化為綠色甲醇,用于生產鋰電池電解液的重要溶劑——EC/DMC,每年直接消耗二氧化碳7萬噸,轉化為新能源產業所需的高端新材料。
二是堅持夯基固本,提升高質量發展“保障力”。徐圩新區將生態環境公共基礎設施建設作為生態環境治理根本性舉措和基礎性工程,高標準建成一批重大生態環境基礎設施,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保障。公共服務能力建設方面,對石化基地企業廢水實行分質處理,建成投運15.5萬噸工業廢水處理中心,實現石化基地污廢水70%回用,并進行深海排放。全面加強濱海鹽堿地生態系統重構,開展河湖生態體系建設,實現“水清、岸綠、河暢、景美”生態畫卷。液化碼頭物料通過特定輸油臂裝卸,每種物料專管專用,密閉管線運輸至石化基地罐區。監測監控能力建設方面,建成投運并獲得CMA資質認證徐圩新區生態環境質量管控中心,污染物精準監測溯源儀器設備已成系統化,借助無人機等構建了“天空地一體化”監測體系,是國內七大石化基地內唯一具備大氣、水、土壤、生態全要素環境管理的“智慧大腦”。環境風險防控方面,建立徐圩新區環境風險防控與應急處置體系,建成3座總庫容42萬立方米公共應急事故池和33千米事故水收集轉輸管線等配套設施,構建了單元管控——企業管控——基地管控三級水環境風險防控體系。
三是堅持生態修復,提升高質量發展“持續性”。推進生態緩沖區建設,高標準打造東港污水處理廠達標尾水凈化工程,建立生態緩沖區,進一步保障了近岸海域水環境質量。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印發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規劃和行動計劃(2022—2030年)》,是國內首個印發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規劃的石化園區,劃定了徐圩新區生物多樣性保護“一綠兩濱六湖七廊”的總體布局,從調查監測評估、就地保護修復、外來入侵物種和有害生物監測治理等6個方向,系統謀劃30項優先實施項目,穩步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
四是堅持優化服務,提升高質量發展“含金量”。全力服務存量轉型。制定《徐圩新區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實施方案》,完成發電行業碳排放核查工作,對新區重點企業開展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積極開展減污降碳協同治理研究工作,探索適合新區特點的協同治理模式,爭創全國首批減污降碳協同創新試點園區。全力服務增量發展。嚴格落實《連云港市生態環境系統服務高質量發展十五項措施》及實施細則,著力強化環境要素保障,嚴格把控項目準入,入園項目污染物排放執行比《規劃環評審查意見》更嚴格的廢水、廢氣排放標準,項目環保設施投入不低于項目總投資的10%,并委托生態環境部環境工程評估中心等第三方開展評估咨詢,確保符合世界一流標準。全力服務質量提升。制定污染物減排激勵政策,對NOx減排投資補貼30%,VOCs給予減排補貼10萬元/噸,鼓勵企業降低污染物排放。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2023年5月15日至17日,省委書記信長星在連云港調研時說到,實踐證明,產業發展與生態保護不是非此即彼的“單選題”。綠色是新質生產力的鮮明底色。發展綠色生產力理應以建設高品質生態環境為核心目標,要實現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必須以良好的生態環境為支撐。
作者單位:連云港市委黨校
總值班: 曹銀生 編輯: 梁紅燕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