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春暖花開的時節,天然野生、具有獨特風味的野菜備受人們青睞。外出踏青時,人們常常喜歡采摘一些野菜,嘗個新鮮。有些野菜營養豐富、清新可口,但有些則可能導致中毒,甚至危及生命。在此,帶您避開對于野菜的認知誤區,獲取吃野菜的“正確打開方式”,一起安全品味春天。
圖片來源:新華網
??關于野菜的四個認知誤區
??誤區1:野菜十分安全,容易辨別
??野菜一般是指生長在野外、非人為栽培的可食植物。我國野菜約有300多種,但供人們習慣食用的也只有數十種,如:香椿、馬齒筧、芥菜、藜蒿、蕨菜等。然而,有些野菜與有毒不可食用植物很相似,外觀上容易混淆,難以辨別,容易發生誤采誤食中毒,嚴重的可能危及生命。
??誤區2:野菜營養價值更高,多多益善
??雖然很多野菜的膳食纖維、維生素C含量比栽培蔬菜高,但野菜味道比較苦,且存在環境污染的潛在風險,所以大家在食用前會先浸泡、焯水,然而經過處理后的野菜,營養物質也會流失,營養價值并不比普通蔬菜高。加上野菜內草酸、生物堿的含量高,會影響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因此野菜并不存在營養上的優勢。
??誤區3:野菜都是無污染的“綠色食品”
??事實上,大部分野菜雖是在大自然中自然生長的,但并不屬于綠色食品。畢竟野菜的質量安全是沒有任何監管的,其生長的土壤、環境、水源可能已經被污染,甚至可能沾有農藥、殺蟲劑。比如生長在公路、工廠附近的野菜受到污染的風險會增加,長在公園、綠化帶、風景區等地的野菜可能受到殺蟲劑或除草劑的污染,這些野菜在食用的安全性上存在隱患。
??誤區4:野菜的苦味兒能“去火”
??事實上,野菜的苦味兒跟“去火”并無關系,苦、澀口感通常來自野菜內的草酸和一些生物堿。雖然吃起來口感獨特,但大量的草酸會影響其它營養素的吸收,有的生物堿甚至具有毒性。可以將野菜進行浸泡、焯水,改善口感。
圖片來源:新華社
??食用野菜的“正確打開方式”
??1.不要隨意采食購買
??自行采摘野菜時要仔細辨識,盡量選取具有典型特征的野菜,切勿采摘不認識、不熟悉的野菜。也不要隨意購買不熟悉或難以識別、來源不明的野菜。建議到正規商超購買,有品控把關吃著更放心。
??2.選用正確烹調方法
??不同的野菜需選用不同的烹調方法,如涼拌、清炒等。建議充分清洗,最好進行浸泡、焯水等操作。食材應放置在陰涼處,保持清潔,防止腐敗變質。
??3.大多性寒不宜多食
??春季的野菜大多有清熱解毒的功效,性寒涼,脾胃虛弱者食用易引起消化不良,甚至腹痛、腹瀉。即使是正常體質的人,也不宜多食野菜。建議適量食用,嘗鮮即可。
??4.特殊人群尤需注意
??部分野菜含有可導致過敏的物質,特殊體質的人食用后易發生過敏反應或中毒,輕者出現瘙癢、嘔吐、腹瀉等癥狀,嚴重者甚至口吐白沫、呼吸困難。建議老人、嬰幼兒、孕婦、哺乳期婦女、過敏體質以及消化系統存在疾病的人群盡量不吃或少吃野菜。如出現過敏或中毒癥狀,應立即停止食用,及時催吐,盡快前往醫院就診。
??除了野菜,對于自然生長的野蘑菇、野果、野花等,同樣應該做到不隨意采摘,正確、適量嘗鮮。中國互聯網聯合辟謠平臺溫馨提示,飲食安全需謹慎,安全和美味皆有,才是享受“野菜”的正確方式。?
總值班: 吳弋 編輯: 馬靜靜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