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養兒防老?不,防曬才防老”
這句戲謔的話
其實很有道理
因為皮膚
被紫外線傷害導致的光老化
遠超年齡帶來的自然老化
而一些看似“正確”的常識
可能掩藏著防曬誤區
1.防曬會引發維生素D缺乏?
事實上,外出時只需短短幾分鐘,部分裸露在外的皮膚就足夠合成人體日常所需的維生素D。另外,防曬霜功效隨著涂抹時間的推移而逐漸降低,隨后人體也會自然合成維生素D,沒有必要為了促進鈣的吸收而讓皮膚長期暴露在紫外線下,這樣做得不償失。
對于特殊人群如骨質疏松高發的老年人來說,可接受適宜的陽光照射,但仍需合理防曬,以減緩皮膚衰老,預防皮膚癌。
提醒:太陽該曬就曬,防曬霜該抹還得抹。
2.陰天或身處室內不用防曬?
紫外線中的長波紫外線(UVA)在陰天一樣很強,因此陰天也應做好防曬。紫外線對皮膚的傷害是累積的,從防止光老化來說,防曬沒有季節性,一年四季不論任何天氣均應做好防曬。
身處室內仍然需要防曬。玻璃僅能擋住中波紫外線(UVB),長波紫外線(UVA)卻能穿透玻璃,給皮膚造成傷害。
提醒:如果你的工位是臨窗的,就算沒有太陽也要注意防曬哦~
3.天天戴口罩不用涂防曬霜?
口罩和防曬霜并不能相互替代。衣物、帽子、口罩等遮擋物雖都有一定的紫外線防護作用,但我們平常使用的一次性醫用口罩、醫用外科口罩等防曬值并不高,不能完全阻擋紫外線的傷害。此外,口罩的遮蓋范圍有限,如顴骨、眼周這些要緊的部位幾乎全暴露在外,容易造成皮膚顏色不均勻,變成“口罩臉”。
提醒:口罩+防曬霜才是科學的防曬選擇。
4.防曬霜只需薄薄涂一層,一天涂一次?
防曬效果的好壞與防曬霜的涂抹量和補涂頻率有關。防曬霜是有時效的,涂抹一次并不能保持一整天,而且出汗易將防曬霜沖掉,需每2-3小時補涂一次;如果長時間戶外活動,補涂間隔時間應隨之縮短。
使用防曬霜的最大誤區就是涂抹不夠量。以面部防曬為例,需涂抹一元錢硬幣大小的量(約合1毫升)才能達到標簽上所標識的防曬程度。此外,除了面部,頸部、手臂、耳朵等暴露在外的部位,也應做好相應防曬。
提醒:防曬需夠量,否則效果會大打折扣。
5.防曬噴霧隨時可噴?
市面上的防曬噴霧一般都含有變性乙醇、丁烷、異丁烷等可燃物質,遇到火就會燃燒。當人的皮膚大量涂抹這種防曬噴霧,遇到明火極易灼傷。
視頻中,消防員找來雞腿模擬人的皮膚。當往雞腿上大量涂抹防曬噴霧約5秒后,消防員點火,雞腿瞬間著火,最終被燒得焦黃。
消防部門表示,如果確需使用明火,應在噴完防曬噴霧后,等待約20秒,待可燃物揮發后,才能動用明火。
提醒:防曬噴霧并非隨時可噴,需注意避開火源!
6.口服防曬糖丸能防曬?
防曬糖丸之所以宣稱有防曬效果,是因為其成分中含有多種抗氧化劑,被認為可以對抗自由基修復受損的細胞。
專家表示,口服產品能防曬尚無科學依據。防曬和抗氧化分屬兩個概念,防曬是通過物理、化學方法使皮膚免受紫外線侵害,而抗氧化則通常用于對已經曬傷的皮膚進行修復。此外,抗氧化成分是否能被皮膚組織吸收,吸收的量有多少等問題尚需科學驗證。此外,相關數據顯示,長期服用防曬丸或有害健康。
提醒:對一些直接食用的產品要提高警惕,避免同時損失健康和金錢。
7.涂了防曬,立刻就有防曬效果?
錯!物理防曬霜中的二氧化鈦、氧化鋅等成分,以顆粒形式附著在皮膚表面,將紫外線反射或折射出去,從而實現防曬效果。化學防曬霜則以氨基苯甲酸、肉桂酸等來吸收紫外線,使其轉化為其他能量來進行防曬。但無論是物理反射還是化學吸收,均需等其被皮膚吸收后才能起到防曬作用。尤其是化學防曬霜,一般建議出門前30分鐘進行涂抹。
提醒:起效需要時間,提前涂抹很重要。
8.涂防曬后不需要卸妝?
分情況。如果使用的低倍數防曬霜,正常清潔即可。如果使用了高倍數、高防水或質地油膩的防曬霜,建議使用卸妝產品,之后應做好保濕補水。若防曬霜中含物理防曬粉末,尤其需要做好皮膚清潔,避免毛孔堵塞。
提醒:關注防曬霜特性,選用合適的清潔方式。
9.已經曬黑了,再涂防曬也沒有用?
不對!防曬不僅是防曬黑,更重要的是防光老化。已經曬黑更需防曬,避免加劇光老化現象。皮膚被曬后,會開啟自我保護模式,如產生黑色素等,但仍會繼續吸收紫外線,如果此時還不加以防護,黑色素或形成色斑,嚴重時可能誘發皮膚病。
提醒:要及時止損,勿讓“曬黑”變“曬傷”,愈演愈烈。
10.曬傷后無需專業處理?
曬傷后聽之任之只會讓情況更糟糕。正確的做法是,一旦皮膚出現灼熱、發紅,要馬上避光,避免癥狀加重。可用冷水沖淋后反復涂抹保濕霜的方式,減少脫皮現象,尤其推薦使用含維C、維E的保濕霜。
注意不要用冰塊直接敷曬傷的皮膚,避免造成二次損傷,可用冰箱里凍過的毛巾冷敷。出現曬傷水皰等,要及時就醫。
提醒:曬傷也和別的“傷”一樣,需要科學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