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量子能量波與人體生物電和諧共振,深層滋養細嫩肌膚”“利用量子糾纏原理讓莊稼多吸肥,害蟲不能產卵”“量子的波粒二象性就是陰和陽,科學地解釋了風水”……量子科技有新產品了?近來,有媒體調查發現,全國各地冒出2000多家各類“量子企業”。似乎一時間,量子力學原理與化妝品、農業、食品、服裝、汽車等產業,都實現了“融合”。但量子理論是真,量子產品是假,用量子理論包裝營銷,更是蹭熱度嫁接的“偽創新”。
目前,“量子+”僅僅還是有些人肆意炒作的營銷概念,看起來創新的產品,非但沒有科技含量,還有欺騙性。事實上,量子信息技術應用領域現在主要在量子通信、量子計算和量子精密測量,其他領域還沒有實用化。量子科技雖然厲害,但離大眾化應用還有很長距離。所謂的量子商品,“理論”高度越高,忽悠成分就越足。這提醒廣大消費者,提高科學素養、擦亮眼睛,凡是打著量子旗號的大眾化產品,都是騙局,切莫上當。
偽科學產品滋生,遺害無窮。試想,一款“量子”貼牌產品,即便無功效,卻侵害了消費者權益,也消費了公眾感情,消解了科學嚴肅性。倘若這類產品五花八門,在某種程度上擠占了市場和資源,干擾科研有序開展、影響產業健康發展,何嘗不是逆向淘汰“真創新”?有相關科學家和科技企業負責人呼吁,“不能讓‘李鬼’壞了‘李逵’的名聲!”進步中的科學技術,不能被惡意消耗,全方位營造好的科研環境也是社會之責。
整治偽科學產品,只有進行時,沒有暫停時。針對以量子科技為噱頭開展違法廣告、虛假宣傳、營銷欺詐的違規企業,全國多地市場監管部門進行了立案查處,涉嫌犯罪的被移交公安機關,相關治理工作正在加速開展。此前,深圳警方還破獲了“龍愛量子”特大網絡傳銷案,為消費者挽回了不小損失。無論是虛假宣傳還是產品流通,無論是概念炒作還是花樣騙局,糾偏要及時、矯正要全面、治理要打組合拳。進一步完善法律、進一步強化監管、進一步明確責任、進一步加大懲戒,才能更好標本同治、正本清源。
從根上鏟除“偽科學”,提升科學素養是關鍵。偽科學產品之所以能打著科學旗號招搖撞騙,與部分企業唯利是圖有關,也與部分人盲信輕信有關。有專家指出,很多人都存在心理捷徑,也是“認知偏見”,會被“偽科學”似是而非的謬論所利用。信息有限、認知偏見、營銷包裝相互疊加,讓“偽科學”及其產品有了存活土壤。走出偽科學陷阱,增強辨別事實和觀點的能力,讓消費者更清醒,讓科學信息更通俗更透明,讓公眾的科學素養更完備,是比清理假冒產品更有治本功效的科普課題、治理議題。不妨先記住一句話,“科學家都還沒搞清楚,怎么可能被商家做成商品呢”。
有一句網絡流行語,“遇事不決,量子力學”。說的是,遇到解決不了的事情或者疑問時,搬出“量子力學”就行了。實質上,就是用深奧且神秘的力量來蒙混過關。科學研究,拒絕蒙的;科技產品,會淘汰混的,假的就是假的,即便有科學包裝,也注定過不了關。這樣的伎倆,該休矣!